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金丹丹
五月的风带着初夏的气息,又一年毕业季即将到来。
毕业纪念册,这个承载着同窗情谊、师长寄语和青春梦想的载体,穿越时光长河,从泛黄的纸页到数字云端,记录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故事。
它,是离别的纪念,也是时代的缩影。
翻开毕业纪念册,仿佛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上世纪30年代,学子用钢笔绘制校园漫画;上世纪80年代,同窗互赠手抄诗;上世纪90年代,少年们贴偶像贴纸,用歌词写下懵懂心事;而如今,VR正构建虚拟校园……
从手写到印刷再到虚拟现实,毕业纪念册的形式在变,但那份对青春的不舍与珍视从未改变。

2020年,杭州长江实验小学六年级学生制作的毕业纪念册
百年前的毕业纪念册,映射青年们的家国情怀
在上世纪1930年代,中国的大学里就出现了毕业纪念册。
在两份校友捐赠的毕业纪念册中,我们可以发现,当时的毕业纪念册,既是青春记忆的载体,也是时代风云的见证。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这些精心编纂的册子不仅记录着学子们的成长轨迹,更折射出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与精神追求——工科生展现了严谨中的幽默,医学生则传递乱世里的担当。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代人的青春剪影,更是一个民族在危难时刻的坚守。
翻开西南交通大学1930年的毕业纪念册,这里有着西装革履的毕业生、墨香浓郁的繁体字、学养丰厚的院长序文,依旧能看出当年文化的厚重,而俏皮的同学数据统计和班上笑话的陈列,也能看出那个年代学者的幽默风趣。
这份纪念册厚达80页,里面有学校各处景色的照片,也有学生实习、做测量、参加学校运动会的照片。在全体学生的毕业照上,32位男士全部西装革履,风度翩翩。
当时的年轻人也将幽默放在了毕业纪念册上。他们画了学校生活的漫画,记载了同学之间爱开的玩笑和抬杠片段,甚至还统计出班上同学的各种小数据。比如年龄统计表记录了班上年纪最大的是29岁,有两位;年纪最小的22岁,有4位;全班的平均年龄为24.57岁。
此外,还有其他的有趣数据统计,比如戴眼镜的人有7位,吸烟爱好者有5位,不说北方话的有4位,进校后结婚的有1位,已经结了婚的有9位。还有班上最高、最矮、最重、最轻的同学名字。
毕业纪念册的字里行间,扑面而来的是那个年代的家国情怀。在民族危亡之际,这群意气风发的学子们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紧紧相连。
院长李后身的序言字字千钧:“孜孜奋勉,故将以研几所得之学理,发为博大精深之事业,求效忠于祖国,期无负于平生。”这段掷地有声的文字,将青春的热忱升华为报国之志。更令人动容的是,时任校长孙科(孙中山长子)慷慨捐赠50块大洋,与其他师长的捐赠一起凑了332块大洋,不仅成就了这本珍贵的纪念册,更寄托了师长们的期望。当年,3块大洋就够一家人生活一个月了。
1933年的《东南医学院毕业纪念册》,则描绘了抗战时知识分子的群像。
章太炎题写封面“东南医学院22级毕业纪念册”,蔡元培也亲笔题词“好学力行”。
纪念册不仅装帧精美,而且内容丰富,有发刊词、校史、校景及设施、校董及教职员照片、级史、毕业同学照、现任教授及医师一览表、现任学院及医院职员一览表、历届毕业生通讯录、二二级毕业同学通讯录等多个部分。
1933年正是抗日战争爆发时期,作为这一届毕业生,彷徨和无助在所难免。毕业纪念册的“发刊辞”中,青年们写下迷茫:“我们为了满足求知识的欲望,为了理想的人生追求,在那内忧外患交相煎迫的环境中挣扎了好几年,到现在总算毕业了。毕业原是一件可喜的事,可是当这最悲观最失望的时候,尤其是学习医学的我们,临到毕业反而有些可怕……”
不过,彷徨只是暂时的,同学们对未来还是充满了信心,“我们只要自己有信心,自己肯努力,那么一点一粒的种子必有满仓满屋的收成。”“发刊辞”的最后点明了出版毕业纪念册的意义:“本书的刊印,所以纪念过去,亦即所以策励来兹;为过去为学阶段小小结束留一鸿爪,为将来自强不息学有成就示一信心。”
从钢笔手写到多媒体运用,毕业纪念册见证时代发展
在上世纪80年代,毕业纪念册更确切来说,是毕业纪念本,由普通笔记本改造而成,有些同学会在笔记本的封面上画上画或写上艺术字。
陈琳是一位70后,在她的印象中,自己初中毕业时,仍处于物质相对匮乏的80年代。“毕业纪念册就是一个笔记本。”没有华丽装帧,也没有统一末班,但内页却写满了真挚的祝福和留言,每一笔都带着温度。那个白衣飘飘的年代,同窗们会在纪念册上手抄诗句,表达心意。
随着印刷技术的进步,毕业纪念册逐渐变得精美。
进入90年代,随着经济发展,毕业纪念册也开始走向商业化,出现了统一印刷的版本,封面精装,内页包含班级合影、个人照片、联系方式和固定格式的留言栏。
80后的林琴初中毕业时是1998年。
那年的春节,那英和王菲在央视春晚里拉着手,唱着《相约一九九八》,“相约在甜美的春风里,相约在永远的青春年华”;那年的寒假,中国四大名著电视剧《水浒传》在央视一套首播;那年上映的电影里,有一部叫《泰坦尼克号》,风靡全球,获得11项奥斯卡金像奖,那是很多80后第一次看“好莱坞大片”;那年,火爆电视剧《还珠格格》上演……
“我们那时候的纪念册,简直就是地下情报交换站。”她还记得初中毕业时的纪念册,同学们都互相交换着写留言和祝福,用的都是“钢笔”。
“那时候大家都很害羞,情窦初开,有喜欢的人也不敢明说。要毕业了,我们会在纪念册里偷偷表白。”那时候的表白,通常藏在“学业进步”“友谊长存”等客套话中。比如有个男孩在她的纪念册里写了很小的一行:希望和你考上同一所高中。“我记得他写完马上合上交给我了,还嘱咐我不要给别人看,原来是他写下了惊天的秘密。”
到了2001年,林琴高中毕业时,毕业纪念册升级成了封面带塑封和海绵的更“高级”的版本,但传递秘密的方式也更隐蔽了。“我们会用歌词代替想说的话。”林琴记得自己开始听摇滚,听王菲和当时刚出道的周杰伦。“好朋友在喜欢的男生纪念册里写了后街男孩一首歌的歌词。在当年,这就暗示‘我喜欢你’。”
那时的毕业纪念册,还夹着不少“时代的眼泪”,比如用剪刀剪下来的《当代歌坛》的明星照片,当时流行的动漫贴纸,甚至还会有一盒珍藏的卡带。“十块钱一盒的卡带,那时候已经算奢侈品。现在觉得那些做法有点土,但那时候可是倾尽所有‘家当’来装饰这本册子。”林琴笑。
在90后们的印象中,2000年之后的毕业纪念册有着“大头贴”和火星文,千禧年之后,“非主流”的味道很浓。
90后许亮记得,自己初中毕业后是2008年,当时,自诩文学青年的他是韩寒的粉丝,而当时班里的很多女生痴迷郭敬明的《悲伤逆流成河》。
“那时候最时髦的是把纪念册当密码本写。”许亮说,很多同学都用“火星文”当密码,这套加密的暗号系统,爸妈们是看不懂的,所以给了他们很大的安全感。
他的毕业纪念册也成了当时的流行文化纪念馆。有同学写着“快男”里的歌词,有同学唱着五月天、孙燕姿的歌,用钟爱的歌词当临别赠言,有同学用修正液画“杀马特”发型小人,有同学从《最小说》上剪下来句子,有同学则用流行韩剧中的人物来形容同伴。
到了2010后,毕业纪念册逐渐进化成了“多媒体产品”。
网络互动方式在变迁,MSN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2011年,微信踏上历史舞台。

2020年,杭州市时代小学六年级的孩子们在制作毕业纪念册
毕业纪念册的形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电子纪念册、云相册、短视频合集等新形式层出不穷,传统的纸质册子虽然仍在,但已不再是唯一的选择。
如今的毕业纪念册,更加注重互动性和创意。有的同学在毕业时给整个班制作了电子书,还会嵌入每个人的视频留言;有的则设计了互动网页,同学们可以随时上传新照片和近况;有班级用VR技术制作了虚拟校园,毕业生们可以“重回”教室。
当然,也有人怀念手写时代的质朴,用技术方式,重新复刻纸质毕业纪念册。
记者手记
它们记录下
无法复制的岁月
从手写到数字,毕业纪念册始终是青春最好的见证者。
它记录了每个时代的流行文化,珍藏着少年们最纯粹的情感,也成为连接不同代际的共同记忆。
在各种“电子版”随手可得的今天,很多人还是会为那些手写的字迹模糊的纸页感动。
或许因为,只有这些带着涂改痕迹,贴着过气明星贴纸的本子,才能在一瞬间把我们拉回那个会为一句留言心跳加速的年纪。
80后们的毕业纪念册像一本“隐秘情书”,90后们的册子是放飞自我的“非主流密码本”。但不管是用歌词记录青春,还是用火星文写表白语,那种小心翼翼珍藏心事的笨拙,是青春最动人的部分。
科技让毕业纪念册越来越炫酷。但很多老学长老学姐说,总记着那个下午,同桌递来写好的纪念册时,封面留下的温度。
纸质纪念册的仪式感依然无可替代。在数字时代,我们依然会为这些纸页感动,它们记录的不只是文字,更是一段无法复制的时光。
找个本子,让同学亲手写句话吧。等到三十岁、四十岁,会懂这份“纸质浪漫”有多珍贵。
青春会过期,但纪念册上的涂鸦永远新鲜。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