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春天,但我想拍下整个春天,时长共2分59秒)
看不见春天,但我想拍下整个春天
今年广东的春天温暖而明媚,广州市启明学校白云校区的月季花开正艳,非视觉摄影小组的小伙伴们三两成群,拿着手机进行拍摄。

2025年4月9日,广州,非视觉摄影小组的方健坤跟小伙伴在云台花园赏春。
18岁的视障学生方健坤是其中一员,他指尖轻轻划过屏幕上的对焦框,镜头对准前方的一朵花,他侧耳倾听手机读屏软件的提示:“画面中央,红色花朵,背景模糊。”随着“咔嚓”一声,春天被定格。

2025年4月9日,广州,视障学生方健坤近距离拍摄花朵。

2025年4月1日,广州市启明学校,非视觉摄影小组的摄影老师吴宇新在教同学们拍花。
他不确定画面是否“完美”,但AI生成的描述让他安心:“照片中有希望的感觉。”
春天属于每一个人
方健坤的手机相册里存着数百张照片:雨后积水的倒影、同学大笑时的轮廓、握在手里的奶茶……不久前,他还和非视觉摄影小组的小伙伴去了云台花园,他们在大片的花丛旁拍照,玩耍。他喜欢感受春天:“春天属于每个人,视障人士也可以‘赏’春。”

2025年4月1日,广州市启明学校,方健坤和江健来到操场拍摄晚霞。
方健坤展示了他最满意的作品:照片中有数百朵花,黄的、粉的、红的、橙的……“拍的时候,我闻到阵阵花香,感受到阳光打在大地上,蝴蝶的影子在我跟前掠过。”他说,“我觉得这就是春天。”

2025年4月9日,广州,方健坤跟小伙伴在云台花园赏春。
非视觉摄影 世界不止用眼睛感受
启明学校是一所招收视障青少年的特殊教育学校。非视觉摄影小组起初只是吴宇新老师的一个实验:“我们能不能让‘看不见’的孩子,也拥有‘看见’世界的方式?”

2025年4月1日,广州市启明学校,非视觉摄影小组的摄影老师吴宇新在教同学们拍花。
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何对焦?如何构图?光线的明暗、色彩的对比,这些构成摄影美学的要素,对于这些孩子来说,是不可触碰的抽象。
“但他们有别的天赋。”吴宇新说。触觉、听觉、嗅觉,还有情感的敏锐度。“他们用耳朵听春天、用鼻子闻春天、用指尖感知春天——再拍下来,把他们‘看到’的世界记录给我们看。”

2025年4月1日,广州市启明学校,非视觉摄影小组的摄影老师吴宇新在教同学们拍合照。
非视觉摄影小组已成立13年,成为视障学生“触摸世界的另一双手”。
科技赋能 从“生存”到“生活”
“有部分人质疑:盲人学摄影有什么用?”吴宇新老师回忆,2012年非视觉摄影小组刚成立时,外界争议不断。有人建议“不如学音乐”,有人认为“拍出来的照片不完整”。但学校坚持的理由很简单:“摄影不仅是爱好,是艺术,也是生存技能。”

2025年4月1日,广州市启明学校,校园中有随处可见的无障碍设施。

2025年4月2日,广州市启明学校,学生在课堂上读书。

2025年4月1日,广州市启明学校,方健坤和江健回宿舍。学生们在熟悉的校园中都是健步如飞,即使他们看不清外界。

2025年4月1日,广州市启明学校,方健坤和江健是室友。
学生宋海洋的经历印证了这一点。因视力退化,他曾因无法识别药品说明书而误服药物。如今,他熟练地用手机拍摄药盒,AI语音即时读出成分和用法。“以前依赖别人念,现在我能独立处理。”宋海洋滑动屏幕,展示他拍摄的药店货架——照片边缘模糊,但中央的药盒标签清晰可辨。

2025年4月1日,广州市启明学校,方健坤和江健在食堂吃晚饭。

2025年4月1日,广州市启明学校,课间学生们在楼道休息。
“随着智能手机和AI的发展,为视障同学们带来了无限可能。原来可能只是一个爱好,现在正慢慢变成他们的日常技能,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广州市启明学校副校长唐英姿展望。

2025年4月1日,广州市启明学校,课间学生在教室外休息。

《猜猜我是谁》张舒勋 摄

《节日烟火》张桐尔 摄
图/文:南方+记者 郑新洽 段奇
剪辑:南方+记者 万稳龙
设计:南方+记者 谭唯 潘洁
校对:冯志坚
审稿:张由琼
【作者】 郑新洽;徐昊;万稳龙;段奇;谭唯;潘洁
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