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首页 >  实时讯息 > 

木偶、簪花、少林功夫……泉州丰泽新添多处主题墙绘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8 06:06:00    

N海都全媒体记者 董加固

提线木偶、少林功夫、美丽簪花、“LOVE丰泽”……最近,行走在泉州市区的街头巷尾,你可能会邂逅多处有意思的主题墙绘。这一批最新增添的主题墙绘,充满了不少丰泽元素,悄悄亮相于泉州少林寺、木偶剧院、刺桐公园等多个区域,为城市公共空间增添了新活力。

南禅路:“少林功夫,武韵生风”

7日上午9点,记者来到市区刺桐北路靠近泉州少林寺边上的南禅路,只见路边的白色墙体上有一组少林功夫墙绘,这些功夫武韵生风。

说起少林功夫,泉州的五祖拳还是比较出名的。2008年,南少林寺五祖拳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了解,泉州少林寺坐落于清源山东岳山麓,又名镇国东禅寺,其历史可追溯至唐朝,历经千年风雨,兴盛于两宋,作为南派少林武术的发祥地,与开元寺、承天寺、崇福寺并称泉州四大丛林。少林寺内建筑错落有致,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阁、藏经阁等古朴庄严,每一处飞檐斗拱都仿佛诉说着往昔的武林传奇,沉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作为中华武术的重要分支,南少林武术以其刚猛实用、气势磅礴的风格闻名于世。南少林武术历经千年传承,不仅是强身健体的技艺,更承载着中华民族坚韧不屈的精神内核。

泉山路:“提线木偶,指尖传奇”

7日上午10点,记者来到市区泉山路的泉州木偶剧院,剧院一侧的墙壁上,涂画着一个个提线木偶墙绘,墙绘上的人物栩栩如生,有钟馗、小沙弥等,一根根丝线连着指尖,用丝线牵动木偶的悲欢离合,用十指演绎人间的喜怒哀乐。

据了解,泉州提线木偶戏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提线木偶戏之一,被誉为“东方戏剧活化石”。千年丝线,悬起的不只是木偶的身躯,更是一代代闽南人的文化记忆与精神信仰。泉州提线木偶戏的历史可追溯至晋唐时期。随着中原移民南迁,木偶戏传入闽南,与当地民俗、戏曲深度融合。宋元时期,泉州作为“东方第一大港”,木偶戏随“海上丝绸之路”远播东南亚,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无声使者”。明清时期,提线木偶戏在民间扎根,成为酬神祈福、节庆婚俗的必备节目。民国时,泉州“李家班”“吕家班”等家族式戏班将技艺代代相传。新中国成立后,泉州木偶剧团成立,系统整理传统剧目,让这门艺术焕发新生。2006年,泉州提线木偶戏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优秀实践名册”。如今,泉州木偶剧团带着《火焰山》《钦差大臣》等剧目走遍全球,让世界看见中国木偶戏的“指尖绝技”。

东海大街:“今生簪花,世世漂亮”

7日上午11点多,记者来到市区东海大街御文阁路段,只见墙壁上的簪花图案吸引了不少游客合影。

“今生簪花,世世漂亮!”近年来,泉州簪花围“出圈走红”,记者走进丰泽蟳埔村,不时可见慕名而来体验簪花围之美的游客。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蟳埔渔村当地生活习俗中留下了不少海洋文化的痕迹。蟳埔女是福建“三大渔女”之一,有着自身独特的视觉标识和积淀深厚的文化内质。蟳埔女的服饰头饰、生活习俗与泉州海丝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服饰俗称“大裾衫、阔脚裤”,头饰俗称“簪花围”,这些闽南渔女特有的装束体现着海边生产劳作的特点,成为民俗研究的“活化石”。“蟳埔女习俗”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头饰即“簪花围”便是当中的民俗之一。它不仅是一种民俗,承载着渔家人的情感和历史记忆,也表达了当地人对幸福生活的期盼和希冀。

南禅路上的墙绘,少林功夫虎虎生风

墙绘上的木偶人物栩栩如生

编辑:周德庆

责任编辑: 海峡都市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