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晴知道李时雨和李海西年少时就是好哥们,吴青桐必然也知道不少事,于是挽上她的胳膊,若无其事地旁敲侧击:“舅姥姥,我舅他不是在昆明开公司吗?听说做得还挺大,怎么回来了呢?”
吴青桐脱口道:“他那不是被人——”话说到一半,戛然而止:“人家的事我也不好嚼舌根,我不是好八卦的人。”
钟晴换了个问题:“他怎么不住家里?”
吴青桐说:“他家老房子漏雨,还没修好。”
钟晴想了想,又问:“修好要多久?”
“这可没准,怎么也得十天半个月。”
钟晴粗略算了算,现在还不到大理旅游旺季,房费一天158,住半个月的话是……两三千块。
于是,她点进微信,给吴青桐转了3000块钱过去:“他后面的房费我替他付了吧。”
“啊,这不好吧?”吴青桐有些犹豫。
“以前他帮过我,就当还他人情。你收着就好,也别跟他说这事。”钟晴嘱咐道。
吴青桐推让了一番,最后还是收了款。
早饭过后,钟晴约了泥瓦工和装修师傅见面,沟通老房修缮事宜。
领头的师傅楼上楼下看了几个屋子,检查了一下屋顶和墙体的情况。看见需要修补的地方,师傅就会连说带比划地向她说明一番。
钟晴见师傅普通话说得费劲,笑道:“您说云南话就行,我能听懂。”
师傅有些诧异:“你也是云南人?”
“算是半个云南人吧。”
“那你也会说云南话?”
钟晴摇了摇头。
她七岁时被母亲从青岛送来了大理,因为不想留在这里,所以不管在学校还是家里,她都只说普通话。等到高中时回到母亲身边,青岛话也忘了。
她这一辈子,好像一直在陌生的乡音里踽踽独行,走在哪里都是异乡人。
她随师傅到了厨房,师傅瞥了眼土灶,问:“柴火灶咋个整?要是留着的话,烟囱也要修噶。”
钟晴上去摸了摸灶台,蹲下身来往锅洞里看了一眼,略一晃神,一簇火苗从记忆深处窜了出来。
她在这里生活了八年,外婆从没让她干过一天农活,做饭也不让她插手。
每天早上,她揉着惺忪的睡眼从主屋出来,总是看见烟囱里炊烟袅袅。走进厨房,烟雾缭绕,外婆坐在小板凳上,正往锅洞里添着火。
不一会儿,锅盖掀开,有时是热气腾腾的米线,有时是软糯的饵丝,夏天的时候是绿豆汤,腊月的时候是腊八粥。
当年在南陌村,外婆做饭是数一数二的好吃,谁家操办吃席都会请她过去帮忙。
后来钟晴的母亲李虹要嫁到青岛,父亲钟鸣那边的亲戚来了趟大理,外婆一大早起来做了一大桌子饭招待亲家。
亲家面上笑呵呵的,实则鼻孔里看人,背着人的时候,一会儿说院子里没地儿落脚,一会儿说菜不好吃,一会儿又说老太太等着女儿的嫁妆给儿子娶媳妇。
多嘴的邻居把这话学给外婆听,外婆性子刚直,不想让女儿嫁过去了。母女俩因为这事大吵一架。外婆心怀怨怼,女儿结婚都没露面,往后很多年心里都有疙瘩。
直到钟晴七岁那年,弟弟钟声得了病,家里照顾不过来,钟晴被母亲送来大理寄养。外婆表面上冷着脸,也不会说体贴的话,但那八年间,外婆一次都没让她饿过肚子。
外婆的爱朴实无声,像温吞的文火,日复一日地燃烧在黑漆漆的锅洞里,不动声色地烹煮慢炖,用那口大锅里的柴火饭养大了她。
吴青桐脱口道:“他那不是被人——”话说到一半,戛然而止:“人家的事我也不好嚼舌根,我不是好八卦的人。”
钟晴换了个问题:“他怎么不住家里?”
吴青桐说:“他家老房子漏雨,还没修好。”
钟晴想了想,又问:“修好要多久?”
“这可没准,怎么也得十天半个月。”
钟晴粗略算了算,现在还不到大理旅游旺季,房费一天158,住半个月的话是……两三千块。
于是,她点进微信,给吴青桐转了3000块钱过去:“他后面的房费我替他付了吧。”
“啊,这不好吧?”吴青桐有些犹豫。
“以前他帮过我,就当还他人情。你收着就好,也别跟他说这事。”钟晴嘱咐道。
吴青桐推让了一番,最后还是收了款。
早饭过后,钟晴约了泥瓦工和装修师傅见面,沟通老房修缮事宜。
领头的师傅楼上楼下看了几个屋子,检查了一下屋顶和墙体的情况。看见需要修补的地方,师傅就会连说带比划地向她说明一番。
钟晴见师傅普通话说得费劲,笑道:“您说云南话就行,我能听懂。”
师傅有些诧异:“你也是云南人?”
“算是半个云南人吧。”
“那你也会说云南话?”
钟晴摇了摇头。
她七岁时被母亲从青岛送来了大理,因为不想留在这里,所以不管在学校还是家里,她都只说普通话。等到高中时回到母亲身边,青岛话也忘了。
她这一辈子,好像一直在陌生的乡音里踽踽独行,走在哪里都是异乡人。
她随师傅到了厨房,师傅瞥了眼土灶,问:“柴火灶咋个整?要是留着的话,烟囱也要修噶。”
钟晴上去摸了摸灶台,蹲下身来往锅洞里看了一眼,略一晃神,一簇火苗从记忆深处窜了出来。
她在这里生活了八年,外婆从没让她干过一天农活,做饭也不让她插手。
每天早上,她揉着惺忪的睡眼从主屋出来,总是看见烟囱里炊烟袅袅。走进厨房,烟雾缭绕,外婆坐在小板凳上,正往锅洞里添着火。
不一会儿,锅盖掀开,有时是热气腾腾的米线,有时是软糯的饵丝,夏天的时候是绿豆汤,腊月的时候是腊八粥。
当年在南陌村,外婆做饭是数一数二的好吃,谁家操办吃席都会请她过去帮忙。
后来钟晴的母亲李虹要嫁到青岛,父亲钟鸣那边的亲戚来了趟大理,外婆一大早起来做了一大桌子饭招待亲家。
亲家面上笑呵呵的,实则鼻孔里看人,背着人的时候,一会儿说院子里没地儿落脚,一会儿说菜不好吃,一会儿又说老太太等着女儿的嫁妆给儿子娶媳妇。
多嘴的邻居把这话学给外婆听,外婆性子刚直,不想让女儿嫁过去了。母女俩因为这事大吵一架。外婆心怀怨怼,女儿结婚都没露面,往后很多年心里都有疙瘩。
直到钟晴七岁那年,弟弟钟声得了病,家里照顾不过来,钟晴被母亲送来大理寄养。外婆表面上冷着脸,也不会说体贴的话,但那八年间,外婆一次都没让她饿过肚子。
外婆的爱朴实无声,像温吞的文火,日复一日地燃烧在黑漆漆的锅洞里,不动声色地烹煮慢炖,用那口大锅里的柴火饭养大了她。
相关Tags:生活
万物生长钟晴李时雨彩蛋+起始篇章(钟晴李时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