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首页 >  实时讯息 > 

在繁花似锦中领略春日生机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8 07:19:00    

编者按:春日正当时,每一处风景仿佛都在诉说着春的故事。本期城事版特别刊发文史学者户力平的访春文章。让我们跟随他的文字,一起捕捉春天的美好,探寻城市的独特韵味。

最美风景从南口开始

市郊铁路S2线,被誉为“开往春天的列车”,其大部分路段沿着百年京张铁路行驶,每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线路两侧山花陆续绽放,特别是南口至居庸关长城段景色最美。实际上,这条风景如画的旅游线路,也是一条历史悠久的访古探幽线路。

市郊铁路S2线始发于昌平区东南部的黄土店站。在北京众多火车站中,这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站。

黄土店明代成村,以地貌、土壤颜色及位置得名。历史上这里水草茂盛,明代设皇家草场,称“黄土马房草场”。御马监在昌平州有四处草料仓场,其中有黄土草料仓。清代发展为较大聚落,属顺天府昌平州。民国时期属河北省昌平县,1953年设黄土店乡,1956年随昌平县划归北京市。此后曾属红旗公社、沙河公社、回龙观镇。

20世纪60年代修建北京铁路枢纽东北环线时,在此设四等客货两运车站,因临近黄土店得名。1972年9月开通运营。2016年11月起,市郊铁路S2线起始站从北京北站移至黄土店站,由此使这个京北小站为人们所熟知。

从黄土店站始发,乘着“开往春天的列车”,一路向西,驶过回龙观不远,便向北而转,随后并入具有百年历史的京张铁路。继续向北行,过沙河,很快驶入南口站。

南口站位于昌平区中部偏西的南口镇,是京张铁路上的一座二等小站,建于1906年,由著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设计和修建。

南口地处燕山与军都山连接处,为关沟峡谷的南端,故以“南口”为名。它与八达岭南北相对。居庸关所在的关沟狭长40余里,两山壁立,其隘如线。由此经过,南口是必经之地,故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明永乐年始建南口城,“上跨东西两山,下当两山之冲”,为坚固的堡城,是居庸关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古有“北方有事,南口必先受兵”之说。该城崇祯年重修,清雍正年再次修葺,今已无存。

1905年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由此经过,并设南口站,还在南口城西南修建了“京张制造厂”,今为北京南口机车车辆机械厂。

游客在南口站可寻游虎峪沟、雀儿涧和百仙神洞景区,也可探访古刹宝林寺、南口南城墙遗迹。

从南口站开始,列车驶入浅山区路段,从地理位置上来说,是“两山夹一沟”的地形,经过关沟景区、居庸关,至八达岭站。这一段铁路蜿蜒,沿线以山桃花与明长城为背景,列车时速会降至40公里以下,透过超大车窗,可以领略“花海穿行”的视觉奇观,也可远望连绵的长城。

八达岭因四通八达得名

列车穿行在崇山峻岭之间,串起如画的山间风景。在观景赏花的不经意间,已行驶到八达岭站。

八达岭是一个为人们所熟悉的名字,且以长城而闻名。其得名说法不一,“版本”较多。而最可信的说法,是明代《长安客话》所云:“出居庸关,北往延庆州,西往宣镇,路从此分,故名八达岭,是关山最高者。”即八达岭是居庸关的外口,由此往北为延庆、赤城,往西为张家口、怀来、宣化、大同,往东为永宁、四海,往南为昌平、北京等地区,可谓“路从此分,四通八达”,为古代一条重要的交通要道和防卫前哨,素有“京北第一屏障”之称。

八达岭长城建于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是明长城的一个隘口,被称作“玉关天堑”,为居庸关的重要前哨,古有“居庸之险不在关而在八达岭”之说。

八达岭站位于长城脚下,建于1979年,为京包铁路京张段上的四等小站。游客在此下车步行几百米可抵达八达岭长城的登城口;向南不远可探访京张铁路百年青龙桥站,凭吊詹天佑墓,也可登上著名的望京石,眺望京城。

避帝讳,延庆本称为“隆庆”

从八达岭站继续前行,穿过一段山谷,不到20分钟,便抵达延庆站。如果乘坐C287次,可从八达岭站继续向西,经康庄站,抵达河北省怀来的沙城站。

延庆古称夏阳川,亦称妫川。春秋时为山戎族活动地区,秦统一全国后始设上谷郡。唐末及辽金时改为缙山县。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仁宗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生于香水园(今沈家营镇上花园村),至大四年(1311年)登基后,升缙山县为龙庆州。明代废州设隆镇卫。建文元年(1399年)改为隆庆卫。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朱载垕登基,次年改号为“隆庆”。为避讳“隆”字,遂将隆庆州改为延庆州。民国时改称延庆县,沿至2015年设延庆区。

延庆站位于延庆城区南部,曾称延庆货运站、延庆南站,1983年启用。在此下车,可寻游多处景区。西北侧为北京世园公园,地处有“延庆母亲河”之称的妫水河畔,是一处集自然美景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旅游胜地。既可畅览中华园区31个别具匠心的景观园林,也可登临永宁阁临风凭栏,南瞻山巅绵延的古长城,北望波光粼粼的妫水河与郁郁葱葱的海陀山。也可前往多个民俗村,品尝味美的延庆豆腐宴。

“开往春天的列车”,如同灵动的纽带,穿梭于山谷、田野与花海之间,既可聆听铁轨与花海的浪漫对话,更能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

香山之香,说的是杏花香

远在元代,杏树已在北京地区种植,当时集中在齐化门外(今朝阳门外东岳庙一带),植杏树千余株,每到杏花盛开之际,便有文人墨客到此赏花,曾有诗曰:“上东门外杏花开,千树红云绕石台。最忆奎章虞阁老,白头骑马看花来。”西山为太行山余脉,以险峻筑起京城古都的天然屏障,且四时景致秀丽,而春日为北京观赏杏花最佳之地。

香山虽以秋日红叶闻名,但历史上香山曾以杏花为主要景观。明代《帝京景物略》载:“或曰香山,杏花香,香山也……而杏花天,十里一红白……”《宛平县志》称:“山名香山者,杏花飞香二月中也;游人往来于蕊初红色半白时,浃旬乃已。”许多文人墨客春日里慕名到香山观赏杏花,并吟诗作赋。明天顺年进士徐贯诗曰:“一派峰峦侵碧汉,独尊凡宇出红尘。岭松月挂上方晓,山杏花飞下界春。”崇祯年进士方拱乾的《香山入杏花深处》更富意境:“谁言花事未,红已雨成村。望欲晚依寺,心怜春闭门。”

香山的杏树主要分布在静翠湖、翠微亭、眼镜湖、香山寺、香炉峰等区域,每到春天,从远处望去,漫山遍野杏花绽放,一片生机盎然。

香山赏花分南路、中路、北路,以南路为佳。进公园东门向左而行,经静翠湖、香山寺、双清别墅、来青轩、白松亭、雨香馆、晞阳阿、云巢亭、豫泰门,最后登上海拔575米的香炉峰。这条山路坡度适中,时而隐于林间,时而显于高坡之上。每到三月中旬,静翠湖畔的山杏率先泛起绯云,别有景致。由此一路而行,杏花时隐时现,行至香炉峰顶,远眺城郊山峦如浪,绿树丛中杏花如云朵。近观,路边悄然绽放的杏花,馨香缕缕,令人陶醉。置身于此,使人不禁想起宋代诗人杨万里对杏花的赞美:“道白非真白,言红不若红,请君红白外,别眼看天工。”

到香山观赏杏花,别有古韵,娇艳的花朵与古老的建筑相互映衬,那芬芳的香气弥漫在红墙绿瓦间,给人一种穿越时空之感。

八大处虎头峰下的杏林,最为优美

西山八大处杏花久负盛名,“外八景”中便有“春山杏林”。每当春天来临,漫山遍野的杏花怒放,一片花的海洋。尤以虎头峰下的杏林最为优美。这里不仅杏树集中,而且品种也多,既有单瓣、重瓣的,还分红、粉、白三色。

沿着山间的石阶小路前行,杏花的馥郁芳香扑面而来。置身于高坡之上,放眼望去,满山杏花盛开,一团团,一簇簇,可谓芬芳满山。

虎头峰因远望形如虎头得名,俗称虎头山,为西山中不可多得的奇景。阳春三月踏青寻香入林,虎头山麓万杏齐发,花团锦簇,似瑞雪纷飞,故有“春山杏林”之美誉。

近代旅行家田树藩曾隐居八大处“柳溪山房”,遍游京西胜景,经日笔耕不辍。他在《西山名胜记》中对“春山杏林”多有赞誉:“此处杏林不仅山上平地随处皆有,惟山上者当春日开花时,自下望之,更入画境。”并赋诗赞曰:“举目虎头峰,迤逦尽红杏。春山施薄粉,望之若仙境。策杖前去寻,到来亦俄倾。千株花齐发,高下遍山岭。林中宜久停,徘徊尽游骋。花好时无多,逢之亦何幸。风动天雨花,恍到尚书省。叹赏不忍离,莫负此美景。白日落西山,且待明朝领。”那杏花的美丽与韵味,无不令人向往。

八大处,山林广大,杏树密布,徜徉于“春山杏林”之中,阵阵花香,沁人心脾。走过一坡又一坡的杏林,颇有几分醉入杏花村之感。

阳台山是西山杏林最密集之处

阳台山位于海淀区西北部,林木茂密,杏树名木占51%,为西山杏树最为密集的山地,也是杏花最佳观赏地之一。

历史上阳台山一带以“玉八达杏”闻名,为杏中极品。杏树依山而植,满山满坡,每至三、四月间,杏花盛开,景致盎然。

阳台山的杏花与众不同,满山怪石林立,似刀削斧劈,挺拔巍峨,山石间,杏树丛生,花开之时,粉得如霞,白的如碧玉,构成一幅独具特色的春日画卷。近代诗人黄浚曾到阳台山观赏杏花,即兴赋赞曰:“青山如浪绣成堆,绀雪皠霞一片开。暖雾暗烘前垄出,软风疑过晓帘来。”

阳台山最佳观赏杏花线路,是从公园东大门出发,经过骆驼石、金山寺、瞻云庙、玉仙台茶棚、瓜打石、状元石,最后到达妙儿洼茶棚遗址。由此线路登山,既可以赏花,也可以访古。

沿山路拾级而行,近观,朵朵杏花,色彩艳丽,花姿优美;远望,高高低低的山石间,一株株杏花悄然绽放,呈现出“满山杏花如烟云,千树万树耀眼迷”的景象。

高梁桥为起点,长河看柳正当时

老北京有“天坛看松,长河看柳”之说。长河,也称南长河,北起颐和园昆明湖绣漪桥,向南经长春桥、麦钟桥,至万寿寺;向东,经白石桥、高梁桥到西直门,注入北护城河;再东流至德胜门入水关,进积水潭。沿河两岸绿柳密如帘幕,每到初春时节许多人到此看柳观景。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修建清漪园(今颐和园)之后,为了于皇城和西郊御园之间往来便利,在治理、扩展长河的同时,又在两岸广植柳树。乾隆帝曾赋诗赞美长河沿岸的风光:“长河雨后波增涨,趁爽平明好进船。柳岸忽闻嫩簧响,始知复育化成蝉。”

早年间,出西直门不远就是横跨长河的高梁桥,初春时节住在城里的人们多到此看柳赏景。而今“长河看柳”多以高梁桥为起点,自东向西沿长河北岸的小路而行,至万寿寺。这也是明清文人出西直门到长河踏青赏柳的线路。

高梁桥又称高亮桥,始建于元代,是长河上的知名景观。寻至古桥之上,向西远眺,柳树沿长河两岸密植,形成一条绿色的长廊,景致优美。难怪明代文学家袁宏道在《游高梁桥记》赞道:“高梁桥在西直门外,京师最胜地也。两水夹堤,垂杨十余里,流急而清,鱼之沉水底者,鳞鬣(liè)皆见。精蓝棋置,丹楼珠塔,窈窕绿树中。”吴县(今属苏州市)诗人葛一龙暂居北京时,于春日慕名到长河看柳,当他置身高梁桥上,观赏水色柳景时,即兴赋《清明日高梁桥看柳》:“喧喧出尘路,春向郭西寻。千树舞千态,一丝牵一心。带黄初照日,虽绿未成阴。小酌聊相命,风光醉客深。”

走下高梁桥,沿长河漫步,但见绿柳在微风中摇曳,潇潇洒洒,使人顿感惬意之情。

旧时赏柳还有“折柳”之俗,就是把新发芽的柳枝折来,编制成柳环,戴在头上或赠与亲朋好友。因古代柳枝有“鬼怖木”之称,被视为除恶避邪之祥木,故折柳、戴柳,以祈平安、吉祥。因长河地处西直门外,故有“西直折柳”之说。

“疏柳晓烟”为“万寿八景”之一

不经意间,来到长河北岸的五塔寺(真觉寺)前。寺内的金刚宝座塔是长河旁的标志建筑。塔座内有四十四级石阶,盘旋而上通往顶部平台。旧时既是重阳登高之所,也是春日远观柳色之处。明嘉靖年进士、工部尚书张瀚于春日登临金刚宝座塔上,观览长河柳色时,赋诗赞曰:“郭外春犹在,花边坐落晖。柳深莺细细,桑密鵀(rén)飞飞。”

而今金刚宝座塔已不可登临,只能在古诗中体会居高临下观赏柳色的意境。

再向西而行,便来到白石桥,它与长春桥、麦钟桥、高梁桥并称“长河四桥”,始于明初年,桥旁广植柳树。万历年进士、布政使王嘉谟寻游于此时,曾赋《白石桥》诗:“纷衍石桥路,西山野望初。中流白鹭起,两岸绿杨疏。”如今桥的两侧仍是柳树成荫。

长河由白石桥西侧不远处入紫竹院,蜿蜒穿过园区东部、北部,至紫御湾出园。相对来说,河道较为狭窄,但两岸嫩绿的柳枝近垂于水面,别有景致,更具观赏性。从东门入园后,向右行进不远,便可沿着长河继续观赏柳色。

沿紫竹院内的长河而行,除了赏柳外,还可观赏园中造型精美、形状各异的亭子,自东向西为菡萏亭、梅亭、朝晖亭、聆涛亭,玲珑而精巧。

走走停停,不知不觉来到了西门,由此向西走过广源闸桥,便来到有“京西小故宫”之称的古刹万寿寺,山门前便是静静流淌的长河。但见河岸上生长着高高的古柳树,巨大的树冠,一派葱郁。河与水,一映一衬,倒映着两岸的绿柳与古刹的红墙,构成一幅凝重又颇有生机的春日画卷。

万寿寺始建于明万历五年(1577年),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重修。旧有“万寿八景”,而“疏柳晓烟”为其中之一。寺院外自西向东而流的长河两岸,阳春时节柳芽初萌,枝条稀疏,黎明时分的雾气自水中袅袅升起,远远望去,仿佛被青烟所笼罩,别有意境。乾隆八年(1743年)寺中方丈释明鼎有诗赞曰:“一带参差绿,千条影倒垂。轻烟笼晓月,清露浴新曦。”此后,多有文人墨客寻游于此,赏柳观景,且以明鼎“疏柳晓烟”元韵唱和,诗作达十余首。清汉军旗人甘运瀚诗曰:“烟际丝丝柳,春来拂地垂。珠光流晓露,金色耀晴曦。”佐领汪松诗曰:“破晓烟光澹,沿堤弱柳垂。蒙蒙含宿雨,灈灈(qú)弄朝曦。”

沿着长河一路而行,且走且停,满目柳色,春风拂柳,绿枝轻扬。“长河看柳”,看不尽的翠柳柔姿,感受不尽的春意盎然。本版文并供图/户力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