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首页 >  实时讯息 > 

理论周刊|发展新质生产力,驱动农业“三链升级”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1 06:03:00    

发展新质生产力,保障大食物观下的粮食安全

向新提质驱动农业“三链升级”

□ 李 齐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能力”“把饭碗端得更牢”。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要树立大食物观”,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着重强调“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在现实需求和政策指引下,以新质生产力为驱动,统筹推进粮食生产和多元化食物供给,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由之路。

理论根基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揭示,生产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新质生产力作为当代先进生产力的新形态,不仅是量的提升,更是质的飞跃,通过科技革命、要素重组与制度创新的系统性融合,突破传统生产的效率边界与资源约束,以创新主导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主要特征,具有更高效率、更可持续性和更强韧性,重构经济社会发展逻辑。大食物观则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方位,以“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为核心要义,突破传统粮食安全的单一维度,将食物供给体系从狭义的耕地拓展至涵盖“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立体生态系统,从单一产量追求转向质量、多样性、可持续性的综合平衡。

新质生产力与大食物观的理论统一,本质上是生产力发展规律与食物系统演进规律的辩证统一。新质生产力为大食物观拓展供给提供支撑,而大食物观则通过结构需求调整倒逼生产力跃迁。这种辩证关系从生产和需求关系来看,是“供给创造需求”与“需求牵引供给”的动态平衡,即新质生产力重塑食物供给的可能性边界,而食物多元化需求推动生产升级;从市场和政府关系来看,是“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有效结合,即市场机制驱动科技创新与要素流动,而政府则通过国土空间规划等制度设计确保生产和供给的结构调整。

新质生产力与大食物观的辩证统一体现于三个机制:一是重构资源利用方式,从“边际约束”走向“系统革新”。传统农业生产力受限于土地等资源边际投入,而新质生产力则突破这一刚性约束,将生产场域拓展至立体空间与海洋水体;更加依赖于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源投入,推动农业向多元循环系统演进。二是重构产业组织形态,从“分散割裂”走向“网络协同”。农业产业组织形态的演进始终与生产力水平紧密相关。不同于小农经济的手工生产和工业化农业的机械化生产,新质生产力通过生产关系调整和制度创新,催生网络化、平台化的新型组织形态,将农业生产组织、企业、科研机构等主体整合为价值共创网络。三是重构风险防控体系,从“被动应对”走向“主动免疫”。新质生产力推动风险防控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治理和系统治理,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增强作物抗逆性、合成生物技术推动疫苗研发范式变革、气象大数据实现灾害预警关口前移、智能合约应用构建起价格波动对冲机制,将“不确定性风险”转化为“可计算的风险”,构建具有更强韧性的现代农业治理体系。

实践路径

以新质生产力与大食物观的辩证统一为理论基础,发展新质生产力,保障大食物观下粮食安全,需要有效推进生产链强化、供应链优化、价值链拓展,实施粮食生产到价值实现的全过程全领域升级行动。

科技赋能突破“生产链”关键瓶颈。聚焦生物育种、农业装备、绿色投入品三大领域攻坚,突破国内紧缺的关键技术,保障大粮食观下自主可控的“粮食安全”。一是构建完善的种业体系。提高农作物种苗的自研率和质量,加强主要粮食作物育种攻关,推进各科研平台的资源共享,在竞争合作中推进基因编辑技术发展,在耐盐碱作物、抗病抗灾种苗研发中取得重要突破;提升蔬菜种苗研发水平,保障蔬菜种苗的齐全和优质;加快推进渔业种苗的研发,持续提升种苗自给率和存活率;持续提升牛肉等畜禽种的自研水平,加强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繁育。二是打造智能化装备矩阵。研发升级智能化设施农业装备,提升立体和无土种植效率和质量,有效突破土地资源约束;提升卫星遥感监测、智能防灾防害平台治理、农业生产智能装备、海洋渔业等智能装备水平,创新扩展智能设备应用场景。三是推进生态转型。加快生物农药研发,持续提升对化学农药的替代率;提高新型肥料的研发和使用水平和生物降解地膜的研发水平,提升土壤保护和优化水平。

数智化构建“供应链”韧性结构。通过数据贯通、智能决策和弹性响应等机制,应对粮食安全供应链不确定性冲击,强化提升粮食储备调控能力、应急保障能力和市场稳定能力。一是构建农业全产业全链条数据平台。打破农业“信息孤岛”,构建大食物观下农业全产业全链条数据平台,实现对农业生产、储备和市场流通的全面监测;通过对自然灾害和国内外市场波动的智能化分析,实现科学动态调控策略。二是实现生产链、储备链和物流链智能化调控管理。数据平台根据全球港口、期货、气象数据和储备数据,形成生产供应链风险指数,推进生产链高质量生产和供应安全;构建“政府储备+企业商业库存+农户余粮”联动机制,实现库存透明化、可视化和轮换周期最优化;推进铁路、海运、公路运输协同调控,降低运输成本,保障大宗物资高效运输和有效调控。三是强化供应链网络动态自适应能力。基于平台构建供应链镜像系统,实时模拟极端气候、地缘冲突、贸易壁垒等复杂扰动场景下的资源流动状态,智能化生成风险应对的多目标优化方案。

融合创新拓展“价值链”增长空间。通过技术交叉渗透,构建起覆盖“生产—加工—服务”的复合型价值网络,将农业的健康属性、生态属性、文化属性转化为可量化、可交易和可持续的市场价值。一是生物制造推进功能性健康产品开发。推进分子营养学与合成生物学的深度融合,使普通农产品转化为具有代谢调节、免疫增强等功能的“天然药物”,满足老龄化社会对健康食品的刚性需求。二是微生物工程推进农业生态服务增值。如通过土壤微生物组定向调控技术,使农业系统从“作物中心主义”转向“微生物—植物—环境”协同进化范式,同步实现病害抑制、养分活化、碳氮循环调控等多重功能。三是农业碳汇计量监测实现碳汇价值。通过构建“碳排放—碳固定—碳交易”的市场化体系,将农业土壤固碳、生物固碳和节能降碳等生态服务转化为市场价值,推进农业生产与生态收益有效结合。四是农业发展解析衍生文化价值。农业发展的数字化解析与再创造,为价值链拓展注入文化维度,打造农业发展的文化体验场景,在农业物质价值基础上创造精神价值。

制度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释放新质生产力潜能,保障粮食安全,其关键条件和基本支撑就是推进制度创新,破除体制机制阻碍——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大食物观下粮食安全框架。完善修订相关法律,将“山水林田湖草沙”全域食物资源开发纳入法理范畴,明确微生物蛋白等新型食物供给的合法性地位,确立基因编辑、合成生物等前沿技术的应用边界与伦理准则,为技术研发提供稳定预期,激励前沿技术对多元食物的研发和推广应用。

二是创新财政金融支持机制,着力突破关键技术瓶颈。设立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基金,重点支持生物育种、生物制造、智慧农业设施等“卡脖子”技术突破;推进金融创新,探索碳汇交易、生态补偿权质押等绿色金融产品,引导社会资本向农业科技和生产集聚;创新农业投入模式,推动基因库、农业全产业链数据平台等农业新型基础设施的开发模式创新,通过特许经营权、收益分成等机制吸引多元主体投资,降低农业科技应用成本。

三是创新市场机制,激活农业要素市场。推进气象、土壤、种质和市场交易等数据资产确权、流通和收益分配,促进数据赋能粮食安全;完善科技成果参股改革,建立科研人员“技术入股—产业化分红—资本退出”的闭环激励;推动土地、技术、技术中台设施等关键要素的有效流通和配置,促进科技资源有效研发和利用。

四是强化敏捷治理机制,增强粮食安全制度韧性。应用数字孪生和智能算法等预见性治理工具,创建多种粮食安全保障场景,建立完善压力冲击下制度迅速响应的政策适应性调整机制;深度参与国际农业技术标准、碳核算规则、贸易协议的制定,推动国内制度与国际规则有效衔接,防范技术脱钩和市场割裂导致的粮食安全风险。

(作者系山东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教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