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一口遂溪鲜跃上全国餐桌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3 08:12:00    

在草潭镇的深海养殖领域,万顷碧波上,一个个深海网箱星罗棋布。郭龙碧 摄

遂溪下六沙虫鲜美脆嫩。郭龙碧 摄

北部湾海水孕育的东风螺肉质鲜美。龚钰坤 摄

工作人员在捕捞金鲳鱼。郭龙碧 摄

养殖户用长长的漏筛精准捞起沙虫。龚钰坤 摄

“当、当、当……”清脆的木击声划破池塘的宁静,一群石斑鱼应声跃出水面,银鳞在阳光下闪烁成跳动的光斑,湛江市国鑫水产科技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罗光精准撒料,俯身观察鱼群抢食的姿态。“石斑鱼投料非常讲究,要控制好它的饱食度,过度喂食往往会引发肠胃病。这批预计九月就能端上全国餐桌。”罗光说。

在遂溪,这样充满生机的养殖图景处处可见,石斑鱼养殖面积9280亩,年产量2.2万吨,年产值8亿元。遂溪,有150.2公里海岸线的“全国渔业先进县”,共有7个沿(涉)海镇和9个渔港,金鲳鱼、石斑鱼、对虾、扇贝等高品质海水鱼、虾、贝类在这里“茁壮成长”。如今,近2000户水产养殖场扎根遂溪,寻找增收致富的“黄金道”。

2025年上半年全县水产品总产量17.8万吨,渔业产值33.38亿元。从滩涂里的珍馐到深海中的牧场,遂溪深耕水产养殖,以“向海图强”的姿态,让每一寸海岸线都绽放“黄金价值”。

●南方日报记者 傅晓冰 陈思亮 通讯员 陈栋梁 陈逸

孕育多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先天的资源馈赠与后天的产业积淀,共同夯实遂溪水产的“家底”。遂溪下六沙虫、遂溪金鲳鱼、遂溪乐民花蟹、遂溪北潭蚝接连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背后也有规模化养殖与产业化发展的持续发力。

遂溪草潭镇拥有长达17公里的海岸线,亦是孕育鲜美沙虫的天然宝地。下六沙虫分布于草潭镇南洪、旧庙、路塘一带,享有“海洋虫草”的美誉。当地注重提升机械化生产能力,研发沙虫捕捉机器,提高沙虫亩产量,激发养殖户的积极性。

目前遂溪沙虫养殖面积20268亩,年产量0.2万吨,年产值1.4亿元,其中湛江市碧海湾水产有限公司作为遂溪县沙虫产业龙头企业,专注沙虫产业的科技创新和推广,科研项目“方格星虫土池育苗生产技术”,获湛江市科技成果一等奖。

除了沙虫,遂溪的北潭蚝同样名声在外。北潭港位于九洲江和杨柑河入海口的交汇处,水质干净、盐度不高,是养殖北潭蚝的理想“牧场”。这里有大面积滩涂和六千多亩红树林,富集生蚝所需的众多营养物质。

如今,界炮镇5个村委会、15个自然村参与生蚝养殖,年产量约6万吨,带动1万多人就业,年人均收入超2万元。接下来,界炮镇将构建涵盖育苗、育肥、净化全链条的刺身级生蚝养殖产业,打造集生态养殖、科技研发、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生蚝特色小镇。

智慧养殖推动渔业升级

遂溪渔业的红火,既靠海洋馈赠,更凭科技赋能。近年来,当地以技术突破为引擎,推动养殖模式升级与产品价值提升,让传统渔业焕发出现代化活力。

在遂溪,已有不少养殖企业率先探索工厂化这条路径,遂溪县好仕达实业有限公司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该公司经营有亲虾选育和种苗生产基地、工厂化东星斑养殖及东风螺仿生态养殖基地、数十亩石斑鱼苗孵化塘、上百亩对虾选育试验基地,形成多元化的工厂化养殖矩阵。

“东星斑养了200多池,水位高低决定投料方式。工厂化养殖有智能监控,温度一异常就往员工手机上发警报,能及时处理突发情况。”遂溪县好仕达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利国介绍,养殖池内的水温、盐度、溶氧量等关键指标都能精准调控,确保东星斑始终在最适宜的环境中生长。

目光投向广阔深海,遂溪的渔业发展向深蓝领域不断探索。

在草潭镇的深海养殖领域,万顷碧波上,一个个巨大的“甜甜圈”星罗棋布,偶尔有几只海鸟盘旋,发出鸣叫。在草潭镇,深海网箱金鲳鱼养殖面积近4000亩,养殖规模超过了2000万尾,年产量达3000万斤,年产值约3.6亿元,占全湛江市金鲳鱼总产量的三分之一。

近年来,遂溪县与广东海洋大学及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签订协议,依托大学及科研机构的力量优化深水网箱养殖,繁殖优质金鲳鱼种苗,合理规划深水养殖生产活动,使海水养殖金鲳鱼可持续发展与开发。

更多养殖户吃上“海洋饭”

靠海吃海。水产养殖的蓬勃发展,让越来越多遂溪人吃上“海洋饭”,更铺就一条通往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草潭镇、港门镇是湛江瑶柱的主要产区,瑶柱由扇贝加工而成,其中草潭镇扇贝养殖面积6000余亩,整个产业涉及养殖大户、商户和微商200多户,直接带动经营管理、养殖捕捞、加工晾晒、销售领域就业超过1200人。

扇贝养殖过程一般每年11月投螺苗,经过三次换笼,到第二年的5—7月进行捕捞。扇贝一般在凌晨被捕捞上岸,确保扇贝的新鲜成活率。

黄略镇南坡村海水盐度适中,常年盐度变化幅度小,养殖出的马友鱼鱼鳍金黄、肉质细腻,品质上乘,畅销广东、福建沿海一带,甚至供不应求,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黄金鱼”。

扇贝产业让不少人尝到甜头,而马友鱼养殖则为遂溪养殖户开辟了又一条增收新路径。

当地养殖户靠反季节养殖马友鱼“破局”。此前,养殖户黄车玉投入30多万尾鱼苗进行过冬养殖,搭建了冬棚,确保水温稳定,保障马友鱼的正常生长。在黄车玉的带动下,南坡村的许多养殖户也纷纷搭起了冬棚,开启了“反季节”市场的竞赛。

“我们去年养的马友鱼亩产近3000斤,分批次收成,鱼的规格不同,价格也有差异。”黄车玉的儿子黄靖韬算了一笔账,马友鱼养殖成本大约是15元/斤,按照不同的规格,塘头的收购价可以从26元涨到33元不等。“鱼越大,价格越高,每亩地能够赚到三四万元。”

随着马友鱼养殖效益的显著提升,去年,南坡村的马友鱼养殖面积已达到50余亩,预计今年将扩大至300亩,形成产业规模化,为村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进一步带动乡村振兴。

■一线走访

遂溪东风螺“养”出致富路

走进遂溪县好仕达实业有限公司的东风螺养殖基地,厂房内300个养殖池整齐排列,工作人员正娴熟地向池中投放鲜鱼饵料。水面下,成千上万只东风螺摆动螺壳、争相摄食,一派蓬勃生长的鲜活景象扑面而来。

“我们采用仿生态工厂化养殖模式,通过模拟海洋环境、投喂鲜鱼等天然饵料,从源头保障东风螺品质。公司东风螺年产销售20万斤以上。”黄利国介绍,通过工厂化养殖,仅需五六名工人即可高效运营的基地,产出的东风螺个头均匀、肉质紧实,在市场上积累良好口碑。

东风螺对养殖环境要求严苛,需采用流水养殖模式,但其7个月的短暂生长周期(从种苗到商品螺),使其在水产养殖中具备显著竞争优势。养殖过程中,村民常到基地取经交流,而公司依托广东海洋大学的科研力量,为养殖户提供全环节技术指导,破解养殖难题。

近年来,东风螺养殖在遂溪县尤其是乐民镇快速兴起,凭借养殖规模持续扩大,逐渐成为继对虾、金鲳鱼、生蚝之后的水产 “新贵”,为当地养殖户开辟增收新路径,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力量。遂溪县农业农村局数据显示,目前全县东风螺养殖面积达1480亩,年产量1.13万吨,年产值突破8.87亿元,产业规模效应初步显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