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教育报】
10金4银!这是宁波大学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国内赛道中取得的成绩。10年来,宁波大学共有43个项目在该项赛事国内赛道中获得金奖,连续8年荣获“高校先进集体奖”。
取得佳绩的背后,是宁波大学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新方式的成果。该校构建“产创融合型”双创人才培养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已累计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33378人,孵化创新创业项目4479项、创业型企业344家。
“宁波大学以‘产业需求驱动创新’为核心,重构了‘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三链融合的生态体系,推动双创教育从‘校内培养’向‘市场实战’转变,以产业孵化驱动成果落地,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宁大力量。”中国科学院院士、宁波大学校长蔡荣根说。
实施矩阵式生态教学
提高校企合作紧密度
围绕“海洋经济”“智能制造”等地方产业特色,宁波大学与吉利集团等共建汽车零部件高性能制造产业学院等五大实体性产业学院。以地方产业需求为导向,宁波大学组建了14个产创融合驱动中心,每个中心配备产业分析师,侧重技术需求挖掘与标准解构。同时,设置学科协调员,负责跨院系项目团队组建以及跨学科课程重组。
宁波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教师孙志刚领衔的“晶钥未来”项目,依托自主研发的复合晶体材料制备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孙志刚坦言,项目研发受益于“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产创融合驱动中心”的帮扶,“令人欣喜的是,30余名研究生深度参与真实课题,5人毕业后留任合作企业核心研发岗位”。
宁波大学还与27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合作,共建海洋生物技术与工程实验室等7个联合实验室,高端质谱技术和临床应用中心等5个校内迷你工厂,以及总面积超3.6万平方米的26家地方产业孵化器。
重构实战化课程体系
探索真题真做新模式
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产业概况与发展趋势”等100多门与企业联合开发的课程,针对有需求的学生开设“产创实训课”,提供400多项创新实践项目……阶梯式产创课程体系成为宁波大学激发青年学子敢闯会创热情的“种子”。
聚焦产业热点和前沿技术,宁波大学设置了智慧水产等14个微专业,构建三级模块课程以及项目式实践体系。
针对脉冲激光器核心器件半导体可饱和吸收体薄膜遭遇国外技术封锁的产业痛点,宁波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以“集成电路科学与应用”微专业建设为突破点,成功实现关键技术的自主突破。该教学团队还孵化出“星耀曙光”科研团队,成功制备出全波谱脉冲激光器薄膜,帮助企业在技术封锁环境下实现产品迭代。
此外,宁波大学还开创了基于产业实战的创业班,每年招收80名学员,设计实战导向的课程体系,形成“真题真做、真金淬炼”的育人新模式。
创新“双师双轨制”
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
在企业车间里,教师正带领一群大学生调试设备,像这样的场景已成为宁波大学双创教师的日常。该校全面实施“双师双轨制”,通过“科技副总”“企业技术导师”“企业访问工程师”等形式,开展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每年服务企业200家次以上、科技成果转化200项以上。
依托“产业教授特设岗位计划”,宁波大学组建了由企业家、工程师、投资人等270位产业界专家组成的产业导师团,并成立了50余个多学科交融协同的教师教学团队。
实施“产创融合型”双创教育以来,宁波大学人才培养质量和实践成效显著。学校获评国家首批深化双创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以及国家级双创教育实践基地。
“学校将健全校企合作机制,在双创课程开发、双师培养和双创项目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进一步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让学生能立足地方产业链、扎根地方产业链开展创新创业,为宁波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青春力量。”宁波大学党委副书记张真柱说。(本报记者 史望颖 通讯员 郑俊朋)
本文来自【中国教育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