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投行圈子
昨晚,国泰海通LOGO挂牌。这似乎是个信号,未来券商的生态将会更加弱肉强食。
资本市场从未停止过对资源整合的渴望。在资本市场的宏大叙事中,券商行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
步入2025 年,并购潮如汹涌浪潮,席卷着整个券商领域,重塑着行业的格局。在这一浪潮之下,中小券商的处境尤为引人关注,它们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局,也迎来了破局重生的机遇。
行业并购潮起,风云变幻
自2024年以来,政策层面频频释放鼓励证券行业并购重组的信号。监管层提出支持头部机构通过并购重组、组织创新等方式做优做强,鼓励中小机构差异化发展、特色化经营。在这样的政策导向下,券商行业的并购活动愈发活跃。
2025年首季,券商并购重组业务更是迎来爆发式增长。Wind数据显示,1月1日至3月13日交易完成的并购重组项目中,券商担任财务顾问的并购重组交易金额达920.95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172.87亿元激增432%,交易数量从7起增至20起,增幅达185%。头部券商在这场盛宴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华泰联合证券以299.6亿元交易额独占32.53%份额,中信证券、中航证券紧随其后,前三强合计占据近八成市场,华泰证券、中信证券等头部券商占据近七成份额 。
地方国资背景的中小券商积极发起跨区域外延收购,“国联+民生”“浙商+国都”“西部+国融”等案例备受市场关注,它们期望通过并购实现业务优势互补与区域互补,从而做大做强。同一地方国资旗下的券商牌照整合也在同步进行,上海国资下“国泰君安+海通”的强强联合,深圳国资下“国信+万和”的强弱结合,都彰显了国资对优化当地金融国资布局的决心 。
这一系列并购活动正在重塑行业格局。以“国泰君安+海通”为例,若以2023年数据口径统计,合并后的总资产将超越中信证券,证券业龙头地位可能“易主”。而“国联+民生”合并后,国联证券净资产规模有望从2023年的40名跻身行业前20名 。业内普遍认为,券商整合将推动行业供给侧改革提速,并购重组案例将逐渐增多,行业集中度进一步上升,头尾部券商分化加剧,“头部券商+中小特色券商”的格局将逐渐清晰 。
中小券商深陷困局,举步维艰
业务竞争压力山大
在投行业务方面,多年来以IPO收入为主的投行模式在2024年遭遇重创。伴随新“国九条”明确“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IPO融资市场大幅缩水。2024年A股首发家数98家,相比上一年度逾300家显著减少 。这对中小券商的投行业务冲击巨大,据统计,2024年前三季度43家上市券商的投行业务收入整体下降近40%。中小券商在投行业务上原本就难以与头部券商抗衡,IPO减速使得它们在项目资源获取、专业人才储备、品牌影响力等方面的劣势更加凸显。
财富管理业务同样面临挑战。公募降费潮对券商财富管理业务部门的经营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中小券商缺乏足够丰富的产品线和强大的投研团队支持,难以满足客户多元化的财富管理需求。与头部券商相比,它们在金融科技投入上也相对不足,无法为客户提供便捷、高效、个性化的线上财富管理服务体验,导致客户流失严重 。
资金实力差距悬殊
头部券商凭借庞大的资产规模和广泛的融资渠道,在资金实力上远远超过中小券商。在开展业务时,充足的资金可以用于拓展业务领域、提升技术设施、吸引高端人才等。例如,在两融业务、转融券业务、雪球业务等杠杆资金业务方面,头部券商能够承受更大的市场波动风险,为客户提供更优惠的利率和更高的授信额度 。而中小券商由于资金有限,在业务开展过程中往往捉襟见肘,不仅无法满足客户的需求,还可能因为资金紧张而面临业务受限的困境。
人才流失危机四伏
对于中小券商来说,人才是核心竞争力之一。然而,在当前的行业环境下,中小券商面临着严重的人才流失问题。头部券商凭借品牌优势、丰厚的薪酬待遇、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吸引了大量优秀的金融人才。中小券商的骨干员工一旦有更好的发展机会,往往会选择跳槽至头部券商。人才的流失不仅带走了专业知识和客户资源,还对中小券商的业务稳定性和团队凝聚力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使得中小券商在业务创新和拓展方面更加力不从心 。
探寻破局之路,曙光初现
深耕特色业务,打造差异化优势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小券商应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和市场定位,深耕特色业务。例如,一些中小券商可以聚焦于特定的行业或区域,打造专业的行业研究团队,为当地企业或特定行业企业提供精准的投行服务,包括并购重组顾问、再融资策划等。在财富管理方面,中小券商可以针对特定客户群体,如高净值客户中的某一细分领域,提供定制化的资产配置方案和专属的增值服务,通过精细化服务树立品牌形象,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
加强区域合作,实现协同发展
在跨区域外延收购受限或难度较大的情况下,中小券商可以加强与本地企业、金融机构以及政府部门的合作。与本地企业合作,深入了解当地产业发展需求,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助力企业成长的同时,拓展自身业务。与本地金融机构协同,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例如与银行合作开展银证转账、理财产品交叉销售等业务。借助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和产业引导,参与地方经济建设项目,提升自身在区域内的影响力和市场份额 。
拥抱金融科技,提升服务效能
金融科技的发展为中小券商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机会。虽然在资金投入上无法与头部券商相比,但中小券商可以采取“小而精”的策略,聚焦于对自身业务影响最大的关键科技领域。例如,利用大数据分析客户行为和需求,实现精准营销和个性化服务推荐;引入智能投顾技术,为客户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投资顾问服务;优化线上交易系统,提升客户交易体验 。通过合理运用金融科技,中小券商能够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培养专业人才,构建人才梯队
人才是中小券商实现突破发展的关键。一方面,要制定具有竞争力的薪酬福利体系和激励机制,吸引外部优秀人才加入。另一方面,要注重内部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为员工提供多元化的学习和晋升渠道,鼓励员工提升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通过打造一支稳定、专业的人才梯队,为中小券商的业务创新和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
在这波并购潮下,中小券商虽深陷困局,但并非毫无生机。只要它们能够精准定位,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在特色业务、区域合作、金融科技、人才培养等方面发力,就有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突出重围,实现破茧成蝶的蜕变,在新的行业格局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而这不仅关乎中小券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也将对整个券商行业的生态平衡和健康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
在证券行业从“春秋战国”走向“寡头竞争”的进程中,中小券商的生存法则正在发生根本转变。首先需要建立“动态能力观”——像国金证券那样,在投行业务受挫时快速转向场外衍生品市场;其次要把握“生态位思维”——如同开源证券聚焦新三板做市,在细分赛道建立绝对优势;更重要的是培育“组织敏捷性”,某券商在发现量化私募服务蓝海后,仅用三个月就搭建起跨部门敏捷小组,抢下区域市场60%份额。
这个时代不再怜悯规模崇拜者,但永远奖励价值创造者。当东吴证券通过参股公募基金实现资管规模突破5000亿元,当财通证券打造出“大宗商品金融服务链”特色品牌,这些案例都在证明:中小券商的未来不在模仿巨头的背影,而在定义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本文数据来源:
1.中国证券业协会《2024年度证券公司经营数据》
2.沪深交易所2024年IPO承销排名
3.上市公司年报及定向增发公告
4.证券时报《区域性券商转型案例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