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济南轨道交通4号线已进入空载试运行阶段,在为期三个月的空载试运行过程中,4号线将全面推进系统调试、运营演练及安全评估等工作,确保年底前高标准、高质量开通运营。
作为贯穿泉城东西的重要线路,4号线的建设始终备受市民关注。在整条线路中,八一立交桥站(以下均为工程名)因其32米的惊人基坑深度,成为全线建设难度最大的车站之一。

八一立交桥站位于经十路与八一立交桥交会处,不仅是未来的换乘枢纽,更因基坑深达32米、地下4层结构,成为4号线“最深”的车站。为什么这个站要建得这么深?
首先,车站需在深层空间提前布局换乘接口,为远期线路接入预留条件;其次,该区域地下管线复杂,深挖能有效减少对路面交通和市政设施的影响。
再者,济南独特的地质条件——“上软下硬”的胶结砾岩,也要求车站必须采用更深的支护结构才能确保安全。

此外,为保护济南珍贵的泉水,车站通过深埋方式主动避让泉水敏感区,实现了轨道交通与泉水保护的双重目标。可以说,这一深度是功能、地质、环保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平衡后的科学决策。
然而,建设过程远比预期艰难。受管线迁改和周边环境制约,八一立交桥站直到2024年4月30日才全面进场,是4号线最晚开工的车站。工期紧、任务重,施工方面临的是深度大、作业面窄、地处交通主干道、周边建筑密集、车流巨大等多重挑战。

此外,车站还需接收4台盾构机,尤其是西侧盾构接收任务非常紧迫。面对紧张的工期和复杂的施工条件,集团与施工单位携手开展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攻坚之战”,用一系列硬核技术啃下了这块难啃的“硬骨头”。仅用不到一年时间,2025年4月19日,八一立交桥站顺利完成主体结构封顶。
建设者们创新采用“分坑施工”策略——通过施作中隔墙,将车站巧妙划分为东西两个基坑。这一“巧思”不仅完美避开了周边环境对施工的干扰,更确保了小里程盾构机按时“到站”,为后续工程抢出了关键的黄金时间。

在主体结构尚未封顶时,建设团队便下了一步“超前棋”:果断拆除站台层支撑架,通过加强中板设计,让站台板施工与主体结构施工同步推进。这一操作让站后专业得以提前进入站台层和轨行区,直接为工程节约了1个月工期。

车站建设中,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实施应用了“非常规盾构接收”技术。在车站盾构井尚未封顶的情况下,项目团队精准实现了盾构洞通,还顺利完成了盾构机的平移吊出,打破常规工序壁垒,为后续联络通道和区间站后专业施工足足节省了2个月时间,让“最晚进场”的车站一步步追上了整体进度。
记者:柴颖颖 编辑:刘雨 校对: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