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拾盐士
随着2024年公募基金年报的集中披露,各大基金公司整体业绩表现亮眼,行业规模和盈利能力创下新高。从整体看,24年公募基金行业实现了约1.28万亿元的利润,同比扭亏为盈。这一成绩得益于下半年股市的回暖以及债券市场的稳健表现。
2025年,公募基金行业迎来关键性突破。中国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月底,我国公募基金总规模达32.23万亿元,单月激增近3000亿元,再度收复32万亿“高地”。这一跃升既凸显了资本市场的复苏动能——以人工智能、机器人为主导的科技行情催动权益类资产价值重估,又印证了资管行业在股债市场剧烈波动中展现出的抗压能力。
这些数据的背后,是中国公募基金行业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深刻变革。当被动投资与主动管理形成互补,当成长股与价值股回归基本面驱动,中国资本市场正在走向更成熟的投资时代。
但与此同时,基金市场“冰与火”的交织从未改变,机遇与挑战永远并存。未来市场风格将会如何变化?新的机会点在哪里?从中欧基金、华夏基金、易方达基金等头部基金公司基金经理的最新观点中,似乎可以找到参考答案。
从宏观视角来看,中欧基金价值派基金经理蓝小康认为,本轮宏观经济的动能由中央政府启动,目标指向解决地方政府债务、居民财富、房地产新循环问题,过去居民财富增长主要由房市和股市来支撑,这对于拉动就业、稳定消费预期都非常重要,是本轮经济中变革最大的部分。
从细分领域视角看,多名基金经理对科技板块青睐有加。例如中欧蓝小康和易方达张坤等一致认为,AI、半导体等科技领域将进入“第二阶段”,即从概念炒作转向技术落地与业绩兑现。邵蕴奇与鹏华价值团队则强调,低估值、高分红的红利资产仍是防御性配置首选,尤其看好公用事业、银行等板块。
中欧基金蓝小康:中长期看好新质生产力和消费升级
蓝小康在中欧红利优享灵活配置混合的年报中重点阐述了他对宏观经济的思考。他借鉴桥水创始人、经济学家达里奥的框架表示:中国要努力构建新型的国际秩序和国内秩序。国内秩序,即努力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因为更好的分配结构才是未来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更有利于经济循环和总蛋糕的做大;新型国际秩序,即在未来的多极化世界中,努力获得更大的话语权和主导性,从而获得更高的经济附加值。回望2024年以来,中国六代机一飞冲天,DeepSeek横空出世,资本市场的投资者逐渐从过去三年的低迷中恢复信心和风险偏好,开始对未来产生更多期待。
蓝小康认为,本轮宏观经济的动能由中央政府启动,目标指向解决地方政府债务、居民财富、房地产新循环问题,过去居民财富增长主要由房市和股市来支撑,这对于拉动就业、稳定消费预期都非常重要,是本轮经济中变革最大的部分。展望未来,中长期来讲,新质生产力、消费是成长方向。
具体到行业,蓝小康表示仍配置于非银、银行、房地产、一带一路(工程机械、重卡)、化债(建筑建材)、有色(贵金属)、原油、餐饮旅游等,对于2024年四季度报告中看好的计算机、消费电子则回归中性。
华夏基金荣膺:成长方向关注人工智能应用领域
华夏上证科创板50ETF基金经理荣膺认为,2025年国内经济困扰投资者的几个关键点正逐个被解决,信用风险释放对M1的伤害基本结束。国内经济向上的弹性也许有待时日,但是更需要强调的是向下风险非常有限。
在这个状态下,配置权益资产有一定看涨期权的属性,可以积极看多权益资产。在风格方面,价值方向关注自由现金流因子而非绝对的低估值,资本开支减少带来企业自由现金流的改善,会提升股东回报,同时关注内需何时改善;成长方向关注人工智能应用,如云计算、电子、传媒、智能驾驶。风险方面,来自海外的扰动如果带来市场阶段性的回调应视作机会,而非趋势性下跌的风险。
易方达基金余海燕:政策是未来影响市场的关键性因素
在余海燕看来,2025年中国经济有望在政策支持下逐渐回稳,消费回暖和房地产止跌将改善市场对企业盈利的预期。尽管外部环境挑战仍存,但国内一系列逆周期调节政策能有效对冲外部的不确定性,政策托底和流动性充裕对A股市场仍将起到关键性支撑作用。
在余海燕认为,政策仍将是未来影响股市较为关键性的因素。A股市场的制度性红利也在逐渐显现,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内涵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余海燕强调,当前A股市场估值仍处于历史底部区域,与全球市场比较处于明显偏低水平,纵向及横向对比均具备较好的投资吸引力。
鹏华基金闫思倩:科技成长仍是长期景气赛道
鹏华基金经理闫思倩认为,新能源为代表的制造业,主产业链经历过供给侧出清,需求仍持续增长,股价和基本面都在历史底部,具备长期机会,可以长期选股。新能源相关制造业涉及成长方向较多,包括智能驾驶,人形机器人,AI能源相关等。
其中,具备下面几个方面优势的个股,未来投资机会更加显著:一是需求持续超越行业增速的景气机会,二是供给侧改革产能出清的机会,三是出口链机会,四是技术升级,或新兴产业机会。
结语:
2024年公募基金行业的亮眼表现不仅反映了市场的回暖,也预示着未来发展的潜力。在多位明星基金经理看来,科技与内需将成为中长期主线,而ETF市场的崛起和降费常态化将重塑行业格局。
与此同时,过于单一策略难以穿越周期,唯有“深度价值+产业趋势”的双重视角才能捕获超额收益。无论是中欧的科技突围、华夏的指数化浪潮,还是易方达的消费科技再平衡,头部机构正以更精细化的运营应对行业洗牌。对投资者而言,2025年需警惕估值泡沫化风险,在AI、高端制造与红利资产中动态平衡,方能在结构性行情中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