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执笔 罗亚妮 戴凯霖

五一长假,“吃鹅大军”浩浩荡荡来到荣昌。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流量时代的聚光灯下,重庆荣昌的“火”早已突破传统旅游热度的边界。
一口美味,带火一座城——这样的故事你我都已经似曾相识。五一长假,记者跟随浩浩荡荡的“吃鹅大军”来到荣昌,见证这座渝西小城如何用真诚掀起一场全民托举的“宠粉”狂欢。
在荣昌,没有精心设计的网红剧本,没有刻意雕琢的营销套路,从政府到民间,从干部到百姓,荣昌人用最质朴的行动诠释诚意。在这里,卤鹅的美味只是邀请函,街头巷尾肆意流淌的热情和温情,才是无数旅客甘愿慢下脚步的理由。
这,正是一个城市的可爱之处,一片土地的活力所在。
火车站客运员吴虹霖——
“看到自己工作的地方这么受欢迎,感觉很特别”
荣昌北站客运值班员吴虹霖,是最早发觉荣昌即将火爆的人之一。
4月下旬,这个日均客流量稳定在3000人次左右的火车站突然热闹起来。站前广场上,人群熙熙攘攘,裹挟着南腔北调的交谈声。他们是第一批奔赴卤鹅而来的游客。
第一次在网上刷到卤鹅哥的视频时,吴虹霖并没有想到这会成为荣昌走红的契机。直到身边的人都在讨论这个穿着花袄子,追着国际网红“甲亢哥”跑了几个城市的中年人,她才意识到,荣昌火了。
随之而来的,是工作量的增加。荣昌北站只有9个工作人员,游客多了,售票、检票、引导等环节都开始高速运转。吴虹霖负责协调班组成员的岗位安排,感觉哪哪都缺人。

在荣昌北站,客运值班员吴虹霖正在帮助游客检票。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4月30日,各地开往荣昌的动车开始增加班次,荣昌北站也向其他车站申请人员支援。吴虹霖查看了列车班次,“5月5日是返程的高峰期,和节前相比,共增加了15趟车,最晚的那班车是6日凌晨1时20分。”
爆火前,荣昌北站开出的最后一班车是晚上9时36分,如今往后推迟了4个小时,而首趟列车依然会在清晨7时26分准时到达。
吴虹霖告诉我们,五一期间,每一个值班的客运员都很累,每天睡眠时间不到6小时。为了迎接首趟列车,早上都会提前20分钟登上站台,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子夜时分,等送走最后一批旅客,还要完成巡查、核对等收尾工作。
“每天拖着步子回到宿舍,两条腿就像灌了铅似的,不知道走了多少路。”吴虹霖不是本地人,来到荣昌北站刚刚三个月。“看到自己工作的地方这么受欢迎,而且我也做了一些事情,感觉很特别,很自豪。”
餐厅老板娘朱继兰——
“尽管来住,不要钱”
5月4日早上7时30分,一阵清脆的手机铃声将朱继兰唤醒,此刻距离她躺下不过4个小时。
“有地方住,等会有游客要退房。没车吗?那我过来接。”这几天说了太多话,朱继兰的嗓子有些哑,她将手机夹在肩膀和耳际,另一只手迅速往身上穿外套。出门前,朱继兰洗了把脸提神。
电话是荣昌北站志愿者打过来的,新来的游客订不到酒店,志愿者就将电话打到了朱继兰这里,问她的“临时旅馆”还有没有空余床位。
“临时旅馆”由朱继兰经营的餐厅“渔蛙小院”改造,7个蒙古包、4顶帐篷,每晚能安置30多位游客。

“渔蛙小院”的蒙古包和帐篷被改造成“临时旅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我们这个餐厅比较特殊,包厢是蒙古包,刚好能腾出来给游客住,还可以上锁。”节前不少老顾客预订在蒙古包吃饭,朱继兰只能一个个打电话道歉,“总不能让远道而来的客人露宿街头。”
住宿是免费的,早餐也是免费的,附近的小超市还为游客提供了免费的拖鞋。每一个荣昌人都在用最朴实的行动,将这座城市的热情揉进细节里。
从荣昌北站到“渔蛙小院”,原本不过十分钟的路程因为节日激增的车流变得漫长,朱继兰熟练地和游客唠起家常。“很多人对荣昌的认知只有卤鹅,但我们其实有很多美食,还有美景。”面对游客对家乡的刻板印象,朱继兰总会耐心推介家乡的文化与特产,“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让大家认识荣昌。”

白天,游客们去景点游玩,朱继兰打扫完房间后,为他们换上免费的矿泉水。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说话间,朱继兰的丈夫王坤接过妻子手中的接待工作,“你快去歇会,后面交给我。”
想到妻子又没睡多久,王坤泛起一阵心疼。自五一假期开始,朱继兰便开启连轴转模式,已40多个小时没怎么合眼,昨晚还是她难得的一次“长觉”。
“她得休息一会,晚上我们还要在店里守夜。”王坤说,“要让客人睡得踏实”。
“小蒋卤鹅”厨师蒋显财——
“流量来得快去得也快,但老饕的舌头骗不得人”
“咔!咔!”砧板发出沉闷的声音,“小蒋卤鹅”厨师蒋显财的刀快速起落,琥珀色的卤鹅被切成整齐的薄片,刀锋与骨头的碰撞声铿锵有力。
“三斤二两——”“叮咚,微信到账108元!”蒋师傅麻利地打包卤鹅,收银台的电子提示音几乎没停过。“以前一天卖五六十只,现在翻十倍都不止,我这胳膊都抬不起嘞!”蒋师傅擦了擦额头的汗,笑着摇头。
他身后,架起了一台手机支架。直播间里,店员蒋玲正麻利地分解鹅腿:“家人们快看这块后腿肉!”镜头特写下,鹅肉泛着温润的油光,深褐色的卤汁正顺着肌理缓缓渗透。
而在半个月前,蒋师傅看见直播设备就要皱眉:“做吃食的,搞这些花里胡哨的做啥子嘛?”

傍晚,“小蒋卤鹅”里的蒋师傅正整理收银。戴凯霖 摄
改变发生在四月的某个下午。蒋师傅无意间听到小蒋念起直播间里的留言,“师傅,你家辣卤像极了姥姥的手艺。”老人静静听着屏幕上滚动的留言,忽然想起父亲挑着担子走街串巷时,那些追着卤香跑的街坊。
如今的老灶台添了几台智能温控设备,但墙角那口祖传的龙纹陶缸里,老卤依然每天经历着“醒卤”的流程。蒋师傅会仔细撇去浮油,续上新熬的骨汤,就像三十年前父亲教的那样。
“流量来得快去得也快。”他边说边用竹签试探鹅胸的熟度,“但老饕的舌头骗不得人。”
如今,蒋师傅面对直播间的镜头不再抗拒,有时候一边剁鹅,一边热情地和网友互动:“家人们看好了,荣昌卤鹅和别处不一样,川渝的香辣味,卤得透,吃得过瘾!”
夜幕降临,门牌的灯光渐次亮起,“小蒋卤鹅”的直播间依然热闹。蒋师傅揉了揉发酸的手腕,看着又一锅卤鹅出锅,笑着说:“累是累了点,但能让更多人吃到咱们的卤鹅,值了!”
重庆鹅嫂食品有限公司合伙人潘能、李小龙——
“这哪是卖卤鹅,这是打仗啊”
“我们工厂是去年十一月落地的,当时谁也没想到,五个月后卤鹅会火爆成这样!”重庆鹅嫂食品有限公司的80后老板潘能感叹。

卤制过后,新鲜出炉的卤鹅。戴凯霖 摄
清晨7时,重庆荣昌区的天空刚泛起鱼肚白,“鹅嫂”工厂的灯已亮起。蒸汽氤氲中,一排排金黄油亮的卤鹅从翻滚的老卤中捞出,浓郁的香气瞬间填满整个车间。工人们手脚麻利地给鹅胚按摩、浇卤、打包,动作行云流水。
“别人模仿不来的,就是这锅老卤。”“鹅嫂”手艺的第三代传承人李小龙指着沉淀着深褐色卤汁的不锈钢锅说,“每天要‘养卤’,新卤兑老卤,30年的老汤是灵魂。”
工厂门口,一辆辆物流车驶出,潘能讲起半年前那个寒冷的冬夜,他和李小龙蹲在未装修完的店铺里,就着一锅“试验品”卤鹅喝啤酒。“当时最大的愿望是每天卖五十只,常常因为销量不佳而睡不着觉。”现在的他,手机屏幕亮了又亮,找他洽谈自媒体直播业务的团队接踵而至......

老板潘能展示独家秘制的卤料包。戴凯霖 摄
身后的李小龙也谈起这段创业经历,“我们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同学,当时我出卤料配方,他出营销策划,一拍即合就立刻做了,没想其他的。”在研发上,他们不断调试新口味。“年轻消费者喜欢‘重口味’,我们在传统五香基础上增加藤椒油和豆瓣酱,辣度分成微辣、中辣、变态辣三档,还为川外客户开发了减麻减辣版本。”
五一假日当天,“鹅嫂”坐落于夏布小镇的门店开业,全国各地的游客在店前排起长队。潘能深吸一口气,转头对正在加班的团队喊道:“大家加油!这哪是卖卤鹅,这是打仗啊。”
回应他的,是一阵锅勺相碰的叮当声,像是这个美食江湖特有的战鼓……
荣昌区环卫所副所长邓源飞——
“要让游客看到最干净的荣昌”
夏布小镇的游客远比想象中的要多。
作为荣昌城区的3A级旅游景区,这里也成了假期的热门打卡地。看着摩肩接踵的人流,荣昌区环卫所副所长邓源飞轻轻叹了口气,眼角的笑意却怎么都藏不住。他站在坤布门的城楼下,手里握着已经发烫的手机,屏幕上未读消息不断跳动。

夏布小镇成为荣昌的热门打卡地,游客摩肩接踵。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这条街是荣滨南路,之前是双向车道,游客多了以后改成单向车道,五一期间直接禁行,腾出地儿让商贩来摆摊,都是不收钱的。”邓源飞抬手抹了把额角的汗,他不知道摊贩的具体数量,心里估算着有100多个,九成以上都是美食摊点。
小吃摊多了,环保工作的压力更大了。可夏布小镇干干净净,街角不见一片垃圾,垃圾桶也始终保持清爽状态。
这是77名环卫工人的劳动成果:天未亮便已上岗,普扫后进行全天候巡回保洁,垃圾在地面停留不过几秒钟。“要让游客看到最干净的荣昌。”这是邓源飞与基层环卫工人们最简单的心愿。

邓源飞(左二)时刻关注垃圾的清运情况。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景区的卫生间也不够用。尽管在假期来临前,夏布小镇已经增加了2个便民公厕和6个移动式公厕,但仍显捉襟见肘。长龙般的队伍从厕所门口一直排到街巷上,毒辣的太阳下,游客们焦躁的情绪正在不断放大、翻涌。
还好,早在节前筹备时,景区便与周边40多家商铺达成共识,约定在客流高峰开放内部卫生间。邓源飞立即安排工作人员前往点位疏导。随后,他打电话联系成都的商家,又紧急购买了10个移动公厕。
当天晚上12时,游客散去后,载着移动公厕的大货车缓缓驶入。邓源飞守在现场,与工人一起卸车、安装、调试,汗水湿透了衣衫。“安装了5个,留着5个备用,其他景区也有需求。”
离开景区已是次日凌晨1时30时,邓源飞只有5个小时的睡眠时间。天亮后,新一天的挑战又将到来。
重庆市畜科院家禽所所长汪超——
“我们一直在准备着”
成百上千只白鹅挤在分隔的栏圈里,有的低头啄食槽中的颗粒饲料,有的扎堆在饮水器旁,长颈有节奏地上下摆动……
这是位于荣昌郊区的一个大白鹅养殖基地。
随着荣昌卤鹅在美食界的声名鹊起,其背后的现代化养殖技术也备受关注。
我们来到养殖基地,只见灰色的钢结构厂房连成片,屋顶铺着波浪形的彩铝瓦。外围围着一圈铁丝网,将养殖区与人行通道分隔开来。走近时,首先听到的是此起彼伏的“嘎嘎”声,混合着风扇转动的嗡嗡声。降温用的排风扇正高速运转,吹出略带饲料味的热风。
“我们的种鹅基地总占地面积95亩,其中围墙内养殖区70亩,围墙外配套用地25亩。基地包括生活办公区、孵化区、养殖区、隔离区与养殖废弃物处理区。”重庆畜牧科学院所长汪超带领记者逛起了鹅舍。

大白鹅养殖基地里的“鹅舍”。戴凯霖 摄
汪超介绍,荣昌卤鹅原料鹅养殖周期通常为70-80天,在此期间,鹅的体重可达3.5-4.5公斤。说着,他往控制机器的机械按钮轻轻一点,鹅舍顶部的喷淋系统立刻洒下细密水雾,原本有些焦躁的鹅群渐渐安静下来。
打开手机,屏幕上记录着各鹅舍的数据,点开区块链溯源系统,随机调出一只即将出栏的鹅的“鹅生档案”:父母系谱、疫苗接种记录等都记录在案。
近年来,荣昌区在鹅品种选育、智能养殖、生态管理等方面不断创新,推动卤鹅原料鹅养殖向标准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并不是爆火之后我们才开始这么做,而是一直在积累,一直在准备着。比如,物料设备、环控设备、控制系统,以及数据管理系统,我们都有成熟领先的产品和技术。
快递小哥李鹏程——
“累,非常累,但打心眼里高兴”
卤鹅出圈后,“小罗卤鹅”莲花广场店成了网红店,第一波抵达荣昌的游客必来这里打卡。为了方便游客购买,顺丰和京东两大快递公司直接将快递打包点“搬”到店门口,隔着小街支起醒目的帐篷。
“一开始只是为了方便游客把卤鹅寄回去,后来我们增加了代买服务。”顺丰快递小哥李鹏程是最早驻点的快递员之一,刚排完两个小时的长队,拎着5只卤鹅回到帐篷里。顾不上擦汗,开始手脚麻利地打包。

李鹏程刚排完两个小时的长队,顾不上擦汗,开始手脚麻利地打包卤鹅。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京东快递也是一样,快递员们穿着鲜亮的红色工作服,穿梭在人群里,手中举着一张白纸,上面打印着“免费代购”。
即使和“小罗卤鹅”有着长期的合作关系,李鹏程也没办法直接从店里拿货,只能和游客一样一趟趟地排队,而且每次只能购买5只。“我们每天安排两个快递员负责排队,一天大概要排9个小时。”李鹏程说。
卤鹅太受欢迎,晚上不到7时就卖完了,如果当天没买到货,李鹏程只能第二天赶早,“9时前人比较少,排10分钟就能买到。”
为了应对五一长假,顺丰从永川、大足、潼南等区县调配了一批人手。没地方住宿,他们只能每天来回奔波,早上不到6时出发,晚上等“小罗卤鹅”收摊后,又要赶回去。
不到一个星期,李鹏程微信里多了200多个好友,其中三分之二是需要代买的游客,最远的来自黑龙江。“还有一些人没来过荣昌,通过微信朋友圈找了过来。”李鹏程一视同仁,记下邮寄地址后,按顺序代买发货。
“累,非常累,但打心眼里高兴。”卤鹅出圈后,李鹏程的工作量成倍增长,但他和所有荣昌人一样,心中满是对家乡这“来之不易的流量”的珍视,“这是我们荣昌的机会,大家都在努力。”
“卤鹅哥”林江——
“期待不久后和‘甲亢哥’在美国再会”
“谢谢关心,今天身体好多了。”5月5日晚8时25分,电话那头的林江声音沙哑却依然热情。这个本该休息的五一假期,林江却创下了持续工作38小时的纪录。因长时间连轴工作,突感胸口不适,刚从医院回家。
在荣昌,提起“卤鹅哥”林江,几乎无人不晓。这个49岁的大叔,个子不高,说话时总带着爽朗的笑,眼神里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
在成为“卤鹅哥”之前,林江的人生几乎可以用“屡战屡败”来概括。重庆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出身的他,做过快递公司、物业管理、代驾、陪驾、装修、传媒公司、汽车维修管理、建筑、家居店、餐饮店等,但创业均以失败告终。2025年初,他又因房贷逾期、信用卡欠款陷入人生困境。
直到上个月,他也没有料想到自己人生的转折点会来自一个美国网红。

在夏布小镇,林江面对镜头热情推荐家乡美食特产。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如今,他的小店早已从小摊变成200平方米的“乡村振兴农产品直营店”,今年开业的第三家店坐落于夏布小镇,门口排队的人流成了荣昌一景。
“要走出去,才能走得更远。因为我的目标远远不止于荣昌,而是世界。”当林江谈及下一步“卤鹅出海”的计划时,他很期待,但语气里又有些无奈。眼下,他的活动行程爆满,忙着参与各地的旅游项目与带货活动。
“说实话,我特别期待不久后和‘甲亢哥’在美国再会,目前已经在办签证了。”林江笑着说,他希望自己能感受一下美国的直播文化,也希望在美国能够继续宣传重庆荣昌美食特产和中国的城市。
从荣昌街头到全球餐桌,卤鹅哥的梦想,正在一步一步照进现实。“要走出去,才能走得更远。总有一天,老外会像知道‘Peking Duck’一样知道我们的卤鹅。”他最期待的就是,未来在世界各地的中餐厅里,都能听到那句熟悉的吆喝——“荣昌卤鹅,巴适得板!”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