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只在清明跟着长辈来祠堂祭拜,没想到现在能带着孩子在这儿吃地道五邑菜,还能让娃看看老祖宗留下的砖雕木雕!”暑假期间,在江门蓬江区棠下镇周郡村茹氏宗祠“状元居酒楼”里,带着一家老小用餐的广州游客陈女士,一边指着宗祠内精美的木雕构件给孩子讲解,一边向记者感叹。
Transparency
这样的场景,如今正频繁出现在当地多家活化后的宗族祠堂中。
昔日,这些承载着百年宗族记忆的祠堂,仅在祭祖、宗亲议事时才显热闹;而今,随着“祠堂+餐饮”活化模式的落地,茹氏宗祠、谭氏宗祠等古建摇身一变成为网红食府,暑期更是迎来一波亲子消费热潮,日均客流较平日增长三成以上,彻底打破了“祠堂只可祭拜”的传统印象。
数百万修缮,唤醒百年祠堂

花费数百万修缮的祠堂酒楼别具特色
“来,你摸摸这根柱子——这可是咱们谭氏宗祠大堂的坤甸木支柱!坤甸木坚硬耐腐,是当年建祠堂时特意选的好料,实打实支撑了几百年,是咱们谭家祠堂的‘根’呐!”在谭氏宗祠内,宗亲会会长谭先生特意带着记者走到大堂中央,伸手轻轻抚摸着柱身——历经岁月打磨的坤甸木圆柱通体温润,木纹清晰舒展,他的语气里满是珍视。

市民一早就来到茹氏宗祠“状元居酒楼”饮早茶
据谭先生回忆,2019年祠堂出租前,因年久缺乏系统维护,整体风貌已大不如前:“屋顶瓦片松动,墙面斑驳,连坤甸木柱都蒙着厚灰,每年零星修补就要十几二十万元,宗亲们凑钱时总怕丢了老祖宗的宝贝。”

欧阳宗祠五邑华记酒楼修旧如旧
直到五邑华记入驻,这座老祠堂才迎来转机——商家投入数百万资金,严格按“修旧如旧”原则修缮:不仅给坤甸木柱作了清洁加固,还清理补色了梁架雕花,磨亮了斑驳砖雕,连褪色的宗族牌额都重新刷了金。

谭氏宗祠五邑华记酒楼每天的文化表演很受食客欢迎
“现在再来,看到祠堂里满是食客的笑声,宗亲们都打心底里高兴。”谭先生笑着说,这才是老祠堂该有的样子——既有历史的根,又有生活的气。

祠堂内的廊道
同样的转变也发生在茹氏宗祠。
承包者余先生为打造“状元居酒楼”,投入数百万修复破败墙体、还原木雕细节,让宗祠从“闲置危房”变成兼具文化味与烟火气的餐饮空间。“食客吃饭时能看到宗族历史陈列,既不丢文化根脉,又能让古建‘活’起来。”余先生说。
亲子客打卡“文化+美食”体验
暑期以来,这些“祠堂酒家”成了珠三角家庭的热门选择。
记者在茹氏宗祠“状元居酒楼”看到,饭点时大堂座无虚席,不少家长带着孩子一边品尝烧鹅、陈皮骨、陈皮水鸭汤等五邑特色菜,一边围着历史碑刻、雕花梁柱驻足观察;谭氏宗祠的“五邑华记”更推出“亲子文化套餐”,将特色菜与祠堂文化讲解结合,吸引佛山、中山等地游客专程驱车前来。

祠堂酒楼吸引了许多珠三角以及港澳的游客前来团建聚会
“孩子指着砖雕问‘这些花纹是谁刻的’,正好趁机给他讲祠堂的历史,吃着陈皮水鸭汤还能学知识,比单纯逛景点有意思多了。”江门本地家长李先生的话,道出了不少亲子客的心声。

五邑华记酒楼的古筝表演
“暑期亲子客群占比超四成,周末节假日得提前预约。”五邑华记总经理黄亚丽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当初选择租赁祠堂做酒楼,正是看中了古建的独特价值,“祠堂有几百年历史感,高门大户的格局宽敞,砖雕、木雕、青砖老瓦都是岭南古建的‘活展品’。”
黄亚丽说,目前五邑华记在当地已开设两家祠堂酒楼,不少游客饭后会主动问祠堂历史,工作人员都会耐心讲解,让大家用餐时多了解一份本土文化,“食客坐在里面吃饭,目光所及都是老建筑的韵味,再配地道五邑味,这种‘味觉+视觉+文化’的体验,普通酒楼比不了。”

五邑华记酒楼举办的旗袍表演
多地探索祠堂活化多元路径
记者走访发现,如今珠三角地区不少历史悠久的祠堂都在以各种形式摆脱“闲置破败”的命运。
在佛山,番村乡公社将老祠堂改造成顺德私房菜馆,保留房梁、青砖与满洲窗,还原岭南古朴风貌;简村“二世祖”私房菜馆由曾为村史馆的百年祠堂转型而来,修缮砖雕、木雕时融入醒狮、粤剧元素,可容纳200人就餐;逢简村和之梁公祠化身“和之美学馆”,保留建筑原貌的同时引入咖啡与美学体验,成了年轻人青睐的社交空间。
在广州,文冲村也在改造中保留陆氏大祠堂等古建筑,建成“幸福里”古建筑群落,部分祠堂改造成非遗传承基地,或引入书店、咖啡馆,让古建与现代消费场景相融。

茹氏宗祠“状元居酒楼”门前的功名榜也成了食客探讨祠堂文化打卡点
“以前觉得祠堂是‘老古董’,离日常生活很远,现在每周都来吃饭喝茶,看一看老祖宗留下的砖雕木雕和古老建筑,心里特别踏实。”作为“祠堂酒家”的常客,梁阿姨告诉羊城晚报记者。
如今,这些活化后的祠堂,正以“文化+餐饮”的新姿态,让百年古建与地道美食相融,成为吸引八方游客的城市文化新地标。
文、图|记者 彭纪宁
视频|彭纪宁 罗清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