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首页 >  实时讯息 > 

湘西十八洞村的春日交响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3 20:00:00    


随着五一假期到来,精准扶贫首倡地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迎来客流高峰。这座掩映在群山之中的小山村,去年被联合国旅游组织评为“最佳旅游乡村”。有着400多年历史的苗族古村落里,涧水潺潺,山林青翠,传统建筑错落有致,苗族、土家族、汉族交融共生,“八山二田水,地无三尺平”的深山苗寨迎来了越来越多关注的目光。今天我们就跟随游客樊锦艺一起去看看“云雾中的美丽苗寨”。

初到十八洞村,樊锦艺便被一阵激昂的鼓声吸引,苗族迎宾鼓敲响了山间的清晨,也敲出了湘西人民对游客的一片深情。

十八洞村景区讲解员 施湘:

“我是十八洞村景区讲解员施湘,欢迎你来到精准扶贫首倡地新时代红色地标十八洞村!”

游客樊锦艺:

“哈哈哈!我感觉我自己是个贵客,来到这里。这个鼓是要三个人一起敲吗?”

十八洞村村民 杨超文:

“它是有双人鼓和单人鼓,不管是双人鼓和单人鼓都要一个人敲边,是我们少数民族的一个传统,很隆重。有时候用它来接待客人,有时候展示我们苗族的一种丰收。”

游客樊锦艺:

“我可以来体验一下吗?”

杨超文:

“可以呀!这个很容易的!”

十八洞村地处武陵山脉腹地,相传村里有十八个溶洞,因此得名十八洞村。村里苗族风情浓郁,有梨子寨、飞虫寨、当戎寨和竹子寨四个自然。以前,当地人都说,“有女莫嫁梨子寨,每天红薯苞谷粑”,好多人不愿意来梨子寨,还因为这里“山高沟深路难走,九山半水半分田”。如今,蜿蜒的石板路平整洁净,青瓦木屋错落有致,不少游客纷至沓来。

一座古朴的吊脚楼里,是樊锦艺一直想仔细看看的苗绣坊。推门而进,只见五彩的丝线在六位绣娘手中翻飞,静静等一会儿,就看见了蝴蝶、喜鹊与石榴花的模样。石顺莲曾是村里的党支部书记,如今是花垣十八洞村一家苗绣针织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古稀之年,她还在苗绣坊里忙活。

游客樊锦艺:

“您现在是正在绣什么东西啊?”

石顺莲:

“绣‘逢考必过’的一个娃娃,是熊猫挂件,熊猫状元帽。”

石顺莲从小学习苗绣技艺,2014年,石顺莲带着村里54名绣娘成立了十八洞村苗绣合作社。为了帮助苗绣合作社开拓市场、打造品牌,十八洞村主动对接高校、设计公司,共同打造苗绣文创产品。让她骄傲的是,多方努力下,十八洞村的苗绣产业逐步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不少作品都已经走出国门。

石顺莲:

“我们的苗绣离不开蝴蝶,蝴蝶是我们的吉祥物,称为‘蝴蝶妈妈’。你看我们更新做了可能有 500多种花。

游客樊锦艺:

“500 多种!”

石顺莲:

“现在我们的苗绣搭上中国高铁,沿着‘一带一路’走向世界了。”

石顺莲给樊锦艺一一介绍苗绣坊里的苗绣团扇、首饰,如今村里已经申请苗绣设计版权500多项。此外,与故宫博物院合作推出的新产品在线上商城销售火爆。在这里,苗绣不再只是记忆中的一种符号,早已变身十八洞村村民过上好日子的一把金钥匙。

施湘:

“这个陈列馆叫作精准扶贫主题陈列馆,这就是我们十八洞村的贫困记忆图。”

游客樊锦艺:

“以前的十八洞村是非常贫困的?”

施湘:

“对。 你可以看得到当时的房屋是四处漏风,破烂不堪。当时路非常窄,杂草丛生,只能容纳一个人前行。”

在施湘的带领下,樊锦艺来到十八洞精准扶贫陈列馆。馆内新旧照片对比鲜明:十年前木屋漏风、山路泥泞,现在,十八洞村成功把游客停留时间进一步延长,去年全年接待游客88.7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收入2000多万元。

游客樊锦艺:

“这一张墙上都是笑脸!”

施湘:

“对,它的主题叫作‘您笑起来真好看’,是我们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收集到的不同笑容。因为现在我们很多老百姓都脱贫了,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游客樊锦艺:

“而且就是非常有感染力,你看都是在不同的场景,有小朋友,也有老人家。有的是在干农活的时候,哈哈。”

樊锦艺走出陈列馆时,夕阳仿佛给村口的牌坊镀了层金边,吊脚楼的灯火次第亮起,缓缓飘出的苗歌让人忍不住止步聆听。茶树上的露珠、绣绷上的丝线,山路上遇见的那一张张笑脸,都让樊锦艺舍不得离开。她急切地想告诉更多的朋友:苗鼓声声,丝线条条,千年苗寨,正是最美的春天。

游客樊锦艺:

“这一趟来到十八洞村的确有很深的感触,村民们身上那种的积极向上,那种自信也深深打动了我,感染了我。今天我把那一整面的笑脸图拍了下来,回去也会告诉我的朋友们,最美的风景,是奋斗出来的幸福。”

记者:湖南台杨晨,湘西台黄闪

编审:周红、果夫、于红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