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网4月23日讯在青山叠翠、满目沃野的临沭县青云镇,正以“三岭”特色产业为笔,以实干为墨,绘就了一幅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昔日的传统村落,如今依托特色产业、生态优势与创新模式,蜕变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的“标杆村”,书写着新时代的山乡巨变。
篮子经济绽芳华,“蔬菜岭”托起致富梦。漫步黄河村前梁,整齐划一的蔬菜大棚成为一道独特风景,菜农依托靠近长深高速公路连接线地理优势,将村前村后岭地转化为蔬菜基地,采用“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蔬菜种植。从建棚、种植、采收到运输,一条链式产业让山岭薄地变身“聚宝盆”,户均年增收近万元。村民朱孟强边采摘芸豆边说:“家门口种四季菜,顾家挣钱两不误”。

红薯粉脯承匠心,“凤凰岭”飘香振兴路。于山、郭山村、贾山村、大蔡庄等7个村地处“十里薯乡”核心区,出产晶莹剔透的粉条如丝如缕,浓郁的薯香扑面而来。地瓜脯红色,香嫩,柔韧,富有弹性,十分可口,远销北京、西安、南京、上海等地,被首都国际机场定为最佳食品。从红薯种植基地到现代化贮藏,从手工晾晒到电商直播,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在这里碰撞出火花。雷官庄集体引入品牌包装、营销,并通过直播间将红薯卖向全国,线上线下年销售额突破1000万元,村党支部书记王洪江算起“甜蜜账”:“全村年红薯贮藏运输500万斤,解决30多人务工就业。”甜蜜地瓜串联起岭区田间到舌尖的振兴之路。
良田连片织锦绣,“粮食岭”夯实压舱石。站在卢官庄西岭远眺,高标准农田里麦苗长势正旺,植保无人机在田间低空飞行,灵活穿梭,均匀地将农药喷洒到每一寸土地。近年来,该村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广科技化种植手段和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等新技术,积极探索“大田托管”、土地流转等新路径,通过将土地“化零为整、集体托管、规模经营”的方式, 形成“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土地托管模式,实现了土地集约高效利用,走出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新路子。
如今的青云镇岭区,“岭”产业奏响乡村振兴的激昂乐章。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满怀信心说:“我们将继续深化‘岭’产业矩阵,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让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吃上‘生态饭’、走上‘共富路’。”(通讯员 王朝学)
责任编辑:王军
来源::44 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