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主持完成了1:5 万区域地质调查12 个图幅,足迹遍布福建、内蒙古等地约6万平方千米,累计野外作业近4000天.....这一个个数字的背后,是一个福建地质工作者地质报国的真实写照。他就是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林敏,一位工作二十年来弘扬新时代地质优良传统和“三光荣”精神,常年身处野外一线、怀揣地质报国初心的优秀地质工作者。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前,林敏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受邀参加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
扎根一线,宝剑锋从磨砺出
一出校门,林敏就投身到野外一线。二十年来,一步步从助理工程师干到正高级工程师,从专业技术人员到如今的区调所所长,专业技术职称和工作岗位发生多次变化,但“爱出野外”却始终没变。
说起“爱出野外”,林敏脱口而出:“地质工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野外一线经验极其重要,野外跑多了,项目成果自然就出来了。”每年出野外的时间基本都在200天以上,工作紧、任务重的时候甚至达到了300多天,与林敏相熟的同事都知道他的这个“爱好”。
林敏从事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通俗来讲,就是把一定范围内的岩石、构造等地质要素真实地“画”到图纸上。怎样才能把最真实的地质情况反映出来呢?20世纪70年代,地质工作者们创立了“火山地层—岩性岩相”双重填图法,广泛应用于火山岩区地质调查工作。但随着福建省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开展,“双重填图法”在火山岩连片分布区,对火山构造研究不够深入的问题逐步凸显。鉴于这种情况,在同单位卢清地高级工程师的指导下,林敏扑下身子苦心钻研,在野外实际工作中反复思考和验证。终于,研究团队发展完善了“火山构造—岩性岩相—火山地层”三重填图法,并成功推广到内蒙古大兴安岭中生代火山岩带,调查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其后,他又带领研究团队将火山资源调查纳入一体化研究,继续完善火山岩填图方法,形成了“火山构造—岩性岩相—火山地层—火山资源四位一体填图方法”。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他先后主持、参与15个基础地质调查项目,主持的项目优秀率达100%,项目成果有力助推福建省1:5万区域地质调查全覆盖工作,为区域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发展及重大工程实施提供了详实的基础地质资料。他参与的项目在2010年获得原国土资源部颁发的科学技术二等奖,主持的项目在2015年获得福建省基础地质“以奖代补”一等奖。
奉献坚守,远赴外地终不悔
2009年,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承接了内蒙古1:25万霍林郭勒市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作为单位技术骨干,林敏积极响应,主动请缨到内蒙古野外一线工作。这一去,就是连续十年时间,每年端午节过后,他就和项目团队一起赶赴内蒙古区域地质调查项目驻地,直到国庆节前后才能收队。
常年累月的野外生活让他和家人聚少离多,特别是远赴内蒙古开展地质工作。林敏的爱人说,“每年天气转热的时候,我就知道他要出发了,但我明白他工作的不易,我会全力支持他。”
有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林敏把更多的精力和热情投入到项目工作上。他总是自己带头承担最艰苦最复杂的调查任务,常常是天没亮就出发,天黑甚至半夜才回到驻地。开展路线地质调查时一天步行30公里是常有的事,他经常为了采集一块标本、测量一个产状、寻找一个接触关系而前后迂回、翻山越岭,走到脚掌磨出了水泡。内蒙古的冬季来得特别早,有时9月就已降雪,他冒着凛冽的寒风开展工作,从不抱怨。每天回到驻地,他顾不上白天的疲惫,马上着手整理当天的资料,凭着“绝不把工作留到第二天”的劲头,经常忙碌到深夜...... 作为地道的福建人,林敏克服了截然不同的气候条件、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等诸多困难,但让他到现在还心有余悸的是草原上的蚊虫。林敏说,“为了项目进度,再难受也要坚持!”在他的带领下,项目团队总能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各项工作任务。项目组2016、2017连续获得“福建省青年突击队”称号。
在成长为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中的佼佼者的路上,无论多苦、多难,他始终坚守地质报国之志,也因此硕果累累,多次获奖。2011年获得福建省地矿局 “青年岗位能手”称号;2013年获得福建省地矿局“先进工作者”称号;2016年荣获中国地质学会“第二届野外青年地质贡献奖——金罗盘奖”并入选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专家库;2022年获得“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和“福建省直机关五一劳动奖章”;2023年获评“福建省先进工作者”。
深耕科研,独进步不如众进步
林敏常说,做专业技术的人更要比其他人“活到老,学到老”。他时常向行业专家和技术骨干请教学习,闲暇时就抓紧时间自学新理论新知识,看文献看到忘记吃饭是常有的事。他在《Nature》《Geological Journal》《地球科学》《地质通报》等SCI、EI以及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5篇,获得福建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1篇,获得福建省地质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1篇、三等奖3篇。
作为福建古生物化石研究团队负责人之一,林敏组织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等科研院所合作,在福建古生物化石调查研究方面实现重大突破,相继在上杭、宁化、政和等沉积盆地新发现了一大批恐龙、鸟类等古脊椎动物化石,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研究成果分别于2023年、2025年发表于《Nature》期刊。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科研团队发现并命名福建省首个恐龙骨骼化石“奇异福建龙”和政和动物群,弥补了全球鸟类起源在时间和空间演化的部分空白。尤其难得的是,科研团队发现世界上最古老的鸟类化石之一,其也是迄今唯一确切的侏罗纪鸟类,命名为“政和八闽鸟”,揭示了现代鸟类的体型结构在侏罗纪晚期就已经出现,将以尾综骨为代表的重要特征的出现时间向史前推进两千万年,改写了鸟类演化历史,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忠和称其为“划时代的发现”。
作为技术专家,林敏不遗余力助力单位年青人快速成长,其“传帮带”为技术人员“叫好”。他将一些合适的项目交给年轻人负责并全程指导,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积累经验,用心培养能够带项目的骨干人才。带领年轻队员开展地质作业时,他就把“培训班”开到野外,从路线布设、采样要求、图件和资料编制等多个方面悉心讲解,对容易出现的错误耐心指导。林敏的“徒弟”汤建荣说,林敏是一个优秀的团队带头人,不光自己努力,还毫无保留地把他的宝贵经验传授给他们,带领大家一起成长。
“荣誉属于过去,未来仍需努力。”在踔厉奋发的地质报国之路上,林敏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
来源:福建日报新福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