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首页 >  实时讯息 > 

600年张家口堡开启文旅新赛道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3 15:41:00    

北京日报记者 李如意 通讯员 赵晓刚

作为张家口的“原点”和“根”,张家口堡有着600年的历史积淀。如何既保留珍贵的传统文化底蕴,又能激发旅游业态的创新活力,让“文”与“旅”相融得恰到好处,在积极探索中,这座始建于明宣德年间的“武城”,正经历着一场从文化地标向经济地标蜕变的新生。

由“古堡”到“古城”

历史上,张家口曾出现盛极一时的“茶马互市”,并逐渐发展出明清时期连接中、蒙、俄的商道——张库商道。当时在张家口经营的国外洋行和国内钱庄、票号,以及官衙、府邸、书院等都设在张家口堡。如今,这里仍保留着八巷十二街格局,曾被称为“明清建筑博物馆”。

张家口市桥西区文旅局局长顾振惠说:“我们提出了‘古城概念’,在保护为主的基础上,让这里烟火气更足,文化味更浓。”桥西区在聘请专业机构编制《张家口堡保护规划》《张家口堡文化保护旅游发展项目策划及规划》等的过程中,“张家口古城”概念也越发清晰起来。相较于东西长590米、南北长330米的张家口堡,“张家口古城”的范围更大,包括张家口堡及其北面的草场巷区域,总占地面积近700亩。

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张家口古城迈进文旅产业新赛道。今年,桥西区在明确“古城概念、街区模式、点轴开发”的发展方向上将更进一步,力图让600年古城焕发出新的活力。

古城掀起国潮风

在保护与发展的双向互动中,“口皮”成为古城文旅融合的重要发力点。2021年,口皮博物馆应运而生。一张皮毛贸易的旧票据、一封旅蒙商人的旧家书、一双制作于民国的毡靴……馆内一件件藏品不仅再现了张家口市作为“皮都”的那段繁荣历史,也让游人对这一传统手工技艺充满好奇。

“钩皮子就是用钩子将浸泡后的毛皮背后的腐肉和油脂去掉,同时接触摩擦的过程也是揉制的过程,使毛皮变熟、变得柔软。”经过一年多筹备,去年在口皮博物馆旁新建的大源永细皮坊对外营业。这个老店的第六代传承人赵莹经常现场讲解“口皮”这一传统技艺的精髓。

店内,既有几百件传统工艺与现代潮流相碰撞的皮质工艺品,又有桦木、植鞣牛皮、黄貂鱼皮、蛇皮、银、白铜在内的十余种材料,并运用鞍杈砍制、皮革雕刻、奶熟皮、硝熟皮、錾银、马鬃编织等十余项传统技艺手工缝组的鞍韂作品,引得很多外地游客前来“打卡”的同时,也将本地文化传播得更远。

目前,围绕古城历史文化,张家口堡已入驻业态50余家,其中精品业态20余家。今年,新场景、新载体将继续“上新”。“我们正精心谋划各种业态集群,当这里不断掀起国潮风时,一定会让这座古城常变、常新、长红!”顾振惠说。

在保护中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桥西区进一步明确张家口古城发展定位,按照“修旧如旧、最小干预”的原则,先后对堡内抡才书院、中营署等20余处重点院落、48个重点门楼进行了保护修复,万全县衙、大德通银号等院落相继修缮完成,祥发永账局、三井洋行等修缮工程将于今年启动。

为全面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桥西区完成张家口堡584个院落环境整治工作,215处危房改造,累计拆除违建115处;完成马道底至东门大街雨污分流和道路铺装,拔除所有电杆,实现强弱电入地;完成东门大街、鼓楼东西南北街、棋盘街等共1.7公里中心区域的亮化工作;完成干道单行线及车位设置,配套建设停车位110个。

为深入挖掘文化价值,桥西区打造了“文化大讲堂”等一批文化主题课程,推出《寻根堡子里》等一批优秀研学产品,开展了甲辰龙年民俗巡游等品牌活动,并培育扶持堡子有礼文创店等一批多元业态,持续擦亮“张家口古城”金字招牌。

来源:北京日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