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问》,出自《墨子》,主要记录了墨子与鲁阳文君的对话。因开篇鲁君向墨子提出问题,故以“鲁问”为题名。
在《鲁问》一文里,墨子认为大国进攻小国,就是侵略战争。不仅小国受到伤害,大国百姓也会遭受劳苦,是双输局面。他还认为,考察一个人,不应该看他在做什么,要看他做这件事的动机和结果。
本文选取《鲁问》经典名言10句,附上译文和点评,以飨读者。
鲁君谓子墨子曰:“吾恐齐之攻我也,可救乎?”
鲁君问墨子:“我担心齐国来进攻我们,您能帮忙解救吗?”
点评:「鲁君」即褒鲁侯公子宽,也称鲁阳文君,封地在南阳,食邑两千户,负责祭祀周公。因南阳与齐国交界,所以鲁阳文君担心齐国攻打他。
三代之圣王禹、汤、文、武,百里之诸侯也,说忠行义,取天下。
从前夏、商、周三代的圣王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
领土不过是一百里见方的诸侯,但他们喜欢忠臣、行仁义,
到最后,都取得了天下。
点评:墨子认为,夏、商、周三代的开国君主,因为任用忠臣、推行仁义,所以才取得天下。而夏、商的末代君主却反其道而行,遂失去天下。
吾愿主君之上者尊天事鬼,下者爱利百姓,厚为皮币,卑辞令,亟遍礼四邻诸侯,驱国而以事齐,患可救也。
我希望主君对上能尊敬上天敬事鬼神,
对下能爱护、造福百姓,多积累钱财,
使用谦卑的言论,尽快向周边的诸侯表示敬意,
让国内民众都共同对付齐国,忧患就可以解除。
点评:“尊天事鬼”就是墨家思想中的“天志”“明鬼”。墨家学派认为,“天”的意志主宰着人伦社会秩序。而“明鬼”是为了劝人行善。
吴王东伐越,栖诸会稽;西伐楚,葆昭王于随;北伐齐,取国子以归于吴。
吴王向东攻越,迫使越王勾践困守在会稽山上;
向西攻打楚国,迫使楚人保护楚昭王逃至随国;
向北攻打齐国,俘虏了齐国上卿国子回到吴国。
点评:「葆」是通假字,通“保”,保护的意思。「国子」是周天子策命的世袭齐国上卿。
诸侯报其雠,百姓苦其劳,而弗为用,是以国为虚戾,身为刑戮也。
诸侯都来向他报仇,
老百姓也感到劳苦,
都不肯再为他效力,
因此国家就灭亡了,
自己最后也被杀死。
点评:吴王夫差穷兵黩武,不恤民情,最后落得个身死国灭的下场。
大国之攻小国也,是交相贼也,过必反于国。
大国进攻小国,就是互相残害,
大国的错误必然使其本国受害。
点评:墨子认为,大国进攻小国,就是侵略战争。这样不仅残害了小国,也使本国百姓受苦,是两败俱伤的事情。
今大都攻其小都,大家伐其小家,夺之货财,则寡人必将厚罚之。
现在如果大城池要攻打小城池
大家族攻打小家族,掠夺财货,
那么我必定会重重地惩罚他们!
点评:鲁阳文君要攻打郑国。墨子听说后,面见鲁君,用“鲁阳境内如果发生战事为例”,委婉劝阻。
吾击之也,顺于其父之志。
我之所以过来鞭打他,
是顺应他父亲的意志。
点评:鲁阳文君说他之所以进攻郑国,是因为郑国人有三代把自己的国君都杀了,因此发兵攻打郑国,是顺从了上天的意志。然而,墨子并不认同,这就好比儿子不争气、不成才,他父亲鞭打他。他们的邻居看到了,也过来鞭打,说是顺从了他父亲的意志。
世俗之君子,皆知小物而不知大物。
那些世上所谓的君子们,
只明了小物而不明大物。
点评:墨子认为,当时的所谓君子,看到一个人偷了一头猪,就称他不仁。有人偷了一座城池,却说他是义。所以才说他们知小物而不知大物。
钓者之恭,非为鱼赐也;饵鼠以虫,非爱之也。
钓鱼之人的恭敬,不是为了给鱼恩赐;
用虫饵投喂老鼠,也不是因为爱它们。